|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亳州历史文化初探(下)

亳州历史文化初探(下)

关键词:亳州 历史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亳州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uoy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37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1986年,亳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自然是亳州人引以为骄傲的盛事。20多年来,有思想的亳州人自豪之余往往产生一种惶惑:亳州文化到底辉煌在何处?它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多少?与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相匹配的,我们有没有相应的文人群体?一句话,我们对亳州历史文化有一个怎样的系统概念?

  亳地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东汉在外戚、内宦的“揉搓”下,王气已尽,散发出腐朽的气息,匈奴的眈眈虎视,更成为动摇王朝的飓风。这时,赶上了大的旱灾,饥饿的民众在“五斗米”的期望中,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刘家王朝再也无力收拾残局,军阀割据的局面,无可挽回地形成了!

  亳地英雄曹操,乘势而起,于风云际会之时,成就了大业——关于曹操的事业,不少后人认为他的成功得益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其实并未说到本质,试想,当时刘家王朝如果还能令动诸侯的话,哪里还有“诸侯割据”?是曹操东杀西讨,剪灭群雄,延续了刘汉余荫,诚如曹操自己所言:“天下若无曹操,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上,曹氏父子使汉家江山多存活了几十年,如此而已。

  与偏安一隅的吴、蜀相比,汉献帝刘协“统治”的区域要广袤得多,中原地区本来文化较为发达,经过几十年的动乱,人心思定,相对平安的环境,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这时,深受涡河文化熏陶与滋养的曹氏父子身体力行,使亳地文化再一次繁荣升华,创造了不朽的“建安风骨”。

  撇开政治、军事不提,曹操对文化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不仅文化底子深厚,而且用功不懈,史称,“登高必赋,对景必诗”。他的诗苍凉雄浑,风骨凛然。更为重要的,由于他的倡导和搜罗使用文人,使他身边拥有一大批著名学者,人才之盛,远非蜀吴可比。

  大体说来,曹操父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有两个大的方面值得称道。

  “建安体”文本扭转一代文风。曹操的创作首重思想,他写的大量“乐府”,首先关心的是人民的生活状态,有些句子,今天读来仍令人动容,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之类,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反战思想和对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这些关注民生的诗文,厚重苍凉,成为“建安”时期的文化主调,一扫后汉的浮玄,开创了一代文风,被誉为“建安风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直到唐代,李白还称赞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唐宋直至明清的散文,都能找到“建安”文本的骨质。

  “三曹”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空前。曹操不说了,曹植的捷才对华人的影响,千载不衰,也是无法计算的,《洛神赋》成为不朽的经典,《白马》诸篇,亦是脍炙人口,在中国,一提到才华二字,恐怕让人脱口而出的就是“曹子建”三字。但就对文学的贡献而言,曹丕的成就似乎更为突出。这位“子桓”先生开了两个先河。一个是为“七言诗”举办了奠基大典。他创作的七言诗《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古诗,它对南北朝、乃至唐代的格律诗的成长,起到了诞生和催熟的作用。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当得起“功不可没”四字;第二是曹丕完成了从文化到“文学”的升华。魏晋之前,文学仅仅是文化的附庸,并没有自己的位置,曹丕完成了《典论》,其中《论文》一篇,第一次把文章称为“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自此,文章成为中国人追求不朽的“三件大事”之一( 立德、立功、立言)。《典论·论文》,这部杰作,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评论,开启了文学评论的先河,比另一部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早了250多年。自《典论·论文》出,中国的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鲁迅先生称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就此,“文学”从“文化”中脱胎而出,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住进了一座称之为“艺术”的殿堂,而一些“为写作而写作”的专业文人就此诞生。 

  曹丕称帝后,把谯县定为“四大国都”之一,在曹氏的带动下,涡河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亮点,亳地不仅文人层出,而且在汉末、魏晋时期著作蜂起,主要篇目有:

  《露布文》(9卷)、《兵书接要》(10卷)、《续孙子兵法》(2卷)、《孙子注》(3卷)、《兵法接要》(3卷)、《军令》  (8卷)、《魏武帝集》(36卷,明人重辑)、《武帝诗注》。

  ——以上为曹操著作

  《列异传》(3卷)、《皇览》(100卷)、《典论》(5卷)。

  ——以上为曹丕著作

  《曹子建诗注》、《曹子建文集》、《悟迷经》、《陈思王集》(50卷)、《烈女传颂》(1卷)、《皇帝宝藏经》。

  ——以上为曹植著作

  《海内先贤转》(4卷)、《括明经》。

  ——以上为魏明帝曹睿著作

  其他还有夏侯玄、夏侯惠、曹志、曹毗、夏侯湛、夏侯泳、夏侯淳、曹耽、曹摅、曹思文等大量著作传世,其中,还有一些古人比较看重的、用于活人诊病的医书、药方、灸经流传。还有传说系曹植撰写、影响盛大、但未见明确考证、篇目不刊的《木兰辞》;也有一些纯学术的著作,如《论语释》、《左转音》、《四声韵略》等等,这在古代著作稀少的背景下,不能不视作一个奇迹。

  这个时期,谯文化在全国影响至巨,是亳地文化的又一座高峰。

  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

  唐代,我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强盛的国力,使国都长安成为世界的文化经济中心,这时候,亳州虽远离京城,但由于地扼中原咽喉,又有陆路和舟楫交通之便,仍然成为著名的“望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因有汉晋的余绪,唐代的亳州仍然活跃着全国知名的文人墨客,画家有曹操的裔孙、以画马享誉华夏的曹霸——杜甫所谓“将军魏武之子孙”者;诗人有现实主义大师李绅,以《悯农诗》传诵千古者;学者有礼记研究专家李敬玄,以《礼记中庸传》、《古今字苑》屹立学坛者。这些学者推动了亳州文化的发展。

  到了宋代,亳州文化又迎来了一次高峰,峰顶是更为成熟的道家文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学的空前繁荣,一条涡河直通汴梁,亳州成为京畿拱卫,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亳州成为天下“望州”,来此做官的著名文人迭去沓来,欧阳修、曾巩、晏殊、梅尧臣、鲁有开、宋京······一大批文学士官居亳州,使亳州的文化氛围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道家的重要人物陈抟老祖的出生,使亳州的“道”文化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影响遗蕴达几百年之久。

  诞于亳地的老子、庄子,虽然开创了道家文化,但“道教”并不诞于兹地,又因地无名山,道教烟火在亳地并不繁盛,虽有李唐皇帝、宋真宗、徽宗皇帝的多次亳州祭祖、祭祀,亳州仍然不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区域。“仙人”陈抟的降诞,从真正意义上将亳州道家文化发扬光大。

  陈抟的盛名来源于同皇帝的交往。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都与陈抟交情匪浅,宋氏兄弟心里是把陈抟作为“帝师”的,多次征召,连道号“希夷先生”都是宋太宗亲赠。但陈抟的盛名并非幸致,他对道家文化的贡献可谓空前。首先他著述丰富,引入道藏的有《指玄篇》、《易龙图》、《九室指玄篇》和演化的河洛图书、先天八卦图等,另有《高阳集》、《钓潭集》、《人伦风鉴》、《三峰寓言》等著作传世。重要的是他并不“空口论道”,而是身体力行,他辟谷服气,饵药炼丹,发明了“睡法”,可以常年酣睡而不饮不食,阳寿一百余岁仍有壮容,被尊为“活神仙”、“陈抟老祖”,盛传神异之行。据笔者所知,陈抟“演《易》”有成,对道家文化发明颇多,他画成了“河图”,演成“梅花易数”,弟子邵雍已被尊为神人,近年传出的“陈抟九方卦”简易而神效,已引起学界高度关注。

  陈抟对亳州道家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直到明代,学者李准、薛蕙仍然是享誉全国的老子研究专家,尤其薛蕙的《老子集解》(书 藏美国国家图书馆),仍然是研究老子《道德经》的必读书目。

  明清以降,亳州文化令人惋惜地衰落了,既没有闻名全国的学者,科考亦是默默无闻,文风的一蹶不振,诚可惜也。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