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义门清真寺:百年古寺历经沧桑

义门清真寺:百年古寺历经沧桑

关键词:义门清真寺,涡阳景点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义门清真寺大门


义门清真寺内的百年皂角树


        一棵树、一口井、一座殿,成为涡阳县义门镇义门清真寺历史存在的最好佐证,经历700年风雨,古寺已几经翻修重建,但那些神秘古老的记忆却在这里永久保存。

百年风雨难掩历史印记

        义门清真寺坐西朝东,前有大门两重,前大门两间,砖瓦结构,上覆灰色小瓦,龙纹脊饰。二道大门为楼房式两间两层。踏入寺门,一座庄严高大的正殿便映入眼帘。几位年迈的老人正坐在大殿门两侧的长凳上长谈,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承载他们毕生信仰的精神家园。

        大殿两侧各有五间讲堂,在通向大殿的阶梯旁,竖立着一块Z写有该寺简介的金属牌。

         该寺始建于元朝初期,占地3600平方米,现存礼拜大殿(正殿)5间,重梁起架,明柱走廊,花格门窗,立于80公分高的崇台上。1992年被涡阳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只有这个大殿还保留古寺最初的印记,有专家曾说我们古殿的砖雕比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砖雕还要好。”义门清真寺的阿訇哈方印说。

几经修缮大殿风貌依旧

        这座古殿曾翻修多次,1898年农历十二月初二,涡阳刘朝栋起义攻打义门,大殿被战火焚烧,民国十七年,在原址利用原有材料,按原有样式重盖三间大殿,为回族同胞礼拜专用屋。

      “过去大殿是方五丈的,后来改成了方三丈,但样式没变,大殿南侧是沐浴室,后来拆了,搬到了北侧,前两年大殿后面盖了新浴室,北侧那几间房就闲置了。”86岁的李登亮老人说。

        家住古寺附近的李登亮还见证了这座古寺的其中一次大翻修。那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7岁的李登亮曾看到过施工队在这里忙碌的情景。“有三个老头住在大门南侧一个小屋里,他们是工头,平时不出来,就在屋里做雕刻,等工人们开始安装那些刻好的石雕和木雕时,他们才出来。”李登亮说,现在大殿房檐两侧的木雕和石雕都是那时候安装上去的。

        老人说,目前留有的元代遗迹就是房顶上的那些砖雕,以及大殿最里侧凹进去的三面墙体,因顶部是露天的,所以大家喊它“望月楼”。

皂角老树见证古寺沧桑

       寺里有一棵皂角树,根部直径约2米,树高约25米,寺里的阿訇哈方印说,这棵树是古寺真实年龄的最好佐证。

       “穆斯林在做礼拜前都要沐浴,而这棵皂角树就是为穆斯林净身提供洗涤用品而栽下的。”哈方印说,经专家鉴定,这棵树已有700年历史。

         李登亮老人说,他曾经也用这棵树的皂角净过身,在他的记忆中,树上曾结过一个像扁担一样长的皂角。“过去结的皂角很多,现在越来越少了。”李登亮说,原本寺里还有一棵皂角树,因距离旁边一间房屋太近,寺里人担心撑坏了房子,就给拔掉了,那年是民国三十二年。

八旬老人讲述古井“传说”

        在清真寺的大门南侧,有一口封闭的古井,它也承载了很多神秘的记忆。李登亮说,古井是元朝青砖砌垒,青石井口盘顶,直径约0.8米,深18米,由于长期取水,井口周围被绳子磨出了很多半尺深的凹槽,后来为保护古井,就将它封闭起来了。

        “过去我们净身都是从这口井里取水,还有人从井里打水挑去卖。”李登亮说,这口井是与涡河的水相通的。但很多人都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有人说曾有个商人向井中放了一只鸭子,却在涡河里发现了它,也有人说是有人提水时,提出过一只鸭子。

         李登亮说,从井里提出鸭子是真实的故事,并非传说。“也是民国三十二年的时候,一个卖水人,用水桶从井里提出了一只鸭子,后来找到了鸭子的主人,说是在涡河丢的。”李登亮说,这口井有一个很大的泉眼,直通涡河,过去曾有人不小心溺亡在井里,穆斯林为取出被“污秽”的井水,要将泉眼堵住。

       “那个泉眼特别大,用一个被子卷起来往里塞,扑通一声就掉进去了,后来用麻包堵住的,人们将井里的水全部取出后,重新放进了干净的涡河水。”李登亮说。

来源:亳州晚报  记者 曾莹莹 实习生 雷芳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