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安徽涡阳山西会馆

安徽涡阳山西会馆

关键词:山西会馆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地址:涡阳县城西门外(西环路)西关桥头
 
建筑情况:大门面向南,前后3排房屋,两进院落。
 
历代修建:
不详
 
碑刻情况:
有一块石碑,有石匾额。
 
现状:
一九三八年日军攻打涡阳的时候,昔日的山西会馆已被夷为平地。
解放初期,仅剩有石刻匾额和石碑各一块,石狮子和石鼓各一对。1962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拨款在旧址重建房屋5间,作为捻军会盟起义纪念建筑。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1:涡阳山西会馆简介
 
我县的“山西会馆”是当时在涡经商的山西商人结社、集会、议事和艺人娱乐的重要场所:
在清中期山西商人的足迹遍步全国;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建有属于自己的会馆(山西会馆)在我们涡阳也有这样一座会馆,在一九三八年日军攻打涡阳的时候,昔日的山西会馆已被夷为平地,它位于涡阳县城西门外(西环路)西关桥头。
咸丰二年(1852年)张乐行等各路捻军聚集在山西会馆会盟,公推张乐行为盟主,进行武装抗清起义。 捻军会盟旧址之山西会馆,是山西商人集资所建,整体建筑雄伟。大门面向南,前后3排房屋,两进院落。大门两旁有石狮一对,门上石质匾额横刻“山西会馆”四字。二道大门两旁有石鼓一对,穿中堂可达后院;后殿5间,砖木结构,上覆五色琉璃瓦;大殿前置一铜香炉,捻军结盟时在此焚香立誓,祭告天地。旧房屋在清军剿捻时多次遭到破坏。1938年又遭日军轰炸,解放初期,仅剩有石刻匾额和石碑各一块,石狮子和石鼓各一对。1962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拨款在旧址重建房屋5间,作为捻军会盟起义纪念建筑。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2:清咸丰三年捻军于安徽涡阳县雉河集山西会馆举行起义
 
 
咸丰三年,永城捻头冯金标、张凤山,亳州捻头宋洪占、陈起生、邓作仁、尹甲、王怀山、孙玉标、倪中平、朱天保,蒙城捻头胡元众、史鸭、张狗、陈小爱、江怀勤,凤台捻头刘洪立、王之重,宿县捻头李殿元等十八人,集合于雉河集山西会馆,公推乐行为盟主,祭旗起事。清军统领徐晓峰,本驻于集西偏南大石桥,闻讯骇遁。于是乐行以红、黄、兰、白、黑五色旗,部署各捻。其隶属于纯色各旗者,则加花镶边以别之。以尹家沟为首都,以雉河集为陪都(即今涡阳县城)命捻众称抢头为旗主。各旗旗主,对于张乐行皆衷心推戴.
 
 
捻军的兴起
  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六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1853年1月至3月,太平军连克武汉﹑安庆﹑南京,安徽﹑河南捻众纷纷起义响应。及至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时,已开始从分散斗争趋向联合作战。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力量最大的当地捻军首领张乐行(张洛行)被推为盟主。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总黄旗主由张乐行自兼,总白旗主龚得(龚得树),总红旗主侯士维,总蓝旗主韩老万(万峰﹑狼子),总黑旗主苏天福。总旗下有大旗﹑小旗。每一旗主左右都有一个以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领导集团。由于各旗间互不统属,各种集团林立,不易离开本土,形成了它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公元1856年7月16日,乘虚袭占了淮河流域的商业重镇三河尖(今河南省固始县),获得了大量物资,补充了大批人员,士气复振。
捻军的分裂
  1857年春,张乐行率领捻军渡淮河南征,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军会师霍丘和正阳关。从此以听分封不听调用为条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但不接受改编。年底,内部出现分歧,以蓝旗将领刘饿狼(刘永敬)为首的部分捻军坚持要回淮北,被张乐行等杀死。捻军于是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如孙葵心﹑张宗禹等,转战南北,曾深入河南﹑山东,推动了当地人民以各种形式起义反清。在皖北﹑苏北,捻军或协同太平军或独立作战,屡破清军。1860年,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1年9月和1862年(同治元年)5月,清军攻陷安徽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和庐州(今安徽合肥)后,捻军因失去太平军为依托,处境困难。张宗禹等部自淮北西入河南﹑陕西,与远征西北的太平天国陈得才等军会合。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
捻军的后期
  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前期捻军失败后,余部活动于河南﹑湖北﹑陕西边区。1863年5月张宗禹等在安徽桐城境与李秀成相会后,仍回至皖北。太平天国封张宗禹为梁王﹑任柱(任化邦)为鲁王,张琢捻军使用的号角(张禹爵,张乐行侄)袭封幼沃王,捻军其它将领亦各有所封。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时天京已陷,陈得才于兵败后服毒自杀,所部纷纷投降。张宗禹﹑任柱与赖文光突围,将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首领。
  太平军离开淮河沿岸后,胜保乘机向捻军发动进攻,第一个目标就是三河尖。
  三河尖周围河渠纵横,捻军跨河而阵,清军步骑兵不易展开,难于强攻。胜保便实行围困战法,控制通向三河尖的水陆通道,强令居民提前割麦,并在出产硝磺的地区设卡稽查,严禁出境,以断绝捻军的粮弹接济;同时,实行政治攻势,瓦解捻军士气。捻军坚守了六十余日,终因粮弹不济,于6月16日撤出三河尖,沿淮河东下正阳关。其后,由韩奇峰率部驻守正阳关,张乐行、龚得树则率部转移至霍丘。
  联军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易步为骑,采用流动战术,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复振。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歼灭清精锐蒙古骑兵,击毙僧格林沁。清政府改派曾国藩督湘军﹑淮军镇压捻军。曾国藩更多使用洋枪洋炮,实行重点设防﹑坚壁清野,画黄﹑运﹑淮﹑颍四河圈围的战略,尾追﹑迎击联军。1866年9月,联军突破颍河上游贾鲁河防线。曾国藩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1866年10月起,联军分为东西两军。赖文光﹑任柱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为东捻军;张宗禹﹑张琢进入陜西联络回民起义,为西捻军。1867年东捻军转战湖北,曾败淮军主力刘铭传部,但企图入川﹑陕与西捻军会合未遂。是年6月经河南进入山东,后被李鸿章淮军围困于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区内,突围失败,任柱被奸细杀害,余部于次年1月在江苏扬州覆没,赖文光被俘就义。
  西捻军转战陕西后,经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济源,再向东北挺进直隶(约今河北),1867年初至保定,威胁北京。旋退入河南三河尖,最后进入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东地区,被李鸿章﹑左宗棠军包围。
  1867年,东捻被李鸿章淮军围困,突围失败,主力覆没,西捻军东下救援。
捻军的结局
  1868年1月,东捻在山东胶莱河全军覆没,赖文光被俘;西捻一度逼近保定、天津,七月在山东为淮军围困于鲁西北,恰逢连日大雨,捻骑不能奔驰,8月在茌平溃败,全军覆没,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一说投河而死。至此,捻军起义失败。
捻军的客观历史意义
  捻军起义战争,历时18年,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捻军在长期抗清作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流动战法,常能克敌制胜。但捻军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将军力分为两支,作战指导盲动,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