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安徽大鼓的起源与发展

安徽大鼓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涡阳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涡阳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ahbw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801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根据刘立成口述,赵西玉向记者讲述了安徽大鼓的起源。

  安徽大鼓起源于宋朝。南宋时,一秀才虽然考场得中,但因官场腐败,便弃官不做,入江湖行艺,编写诗、词、赞、赋和历史书目,融合淮北地区的民间小调、戏曲演唱的曲调,自成唱腔,为“立嗓”、“卧嗓”两种唱法。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一代代传下来便形成了一手击鼓,一手打板的形式。演唱的地区也扩展到安徽的淮河两岸和安徽西北、东北与山东、河南、江苏交界地区。又因主要是淮北地区的艺人传承发展并与相交界地区的民间艺人互相交流,这种唱法才被称为淮北大鼓或淮河大鼓。

  因此,刘立成认为安徽大鼓的发源地应该在淮河以北地区。

  解放后,不少民间大鼓艺人均走向了城市,如南京市曲艺团的丁明海、淮南市曲艺团的黄大麻子、阜阳地区曲艺团的刘立成、蚌埠市的武守坤(已故)均是利辛县人。他们演唱大鼓,技绝艺高,驰名江淮两岸城乡。

  当时各地区的曲艺队均招收了一批民间大鼓艺人,在城市蹲棚、上台表演,其中说书场尤多。据统计,自城市至乡间,鼓书艺人占地方民间曲艺艺人的五分之四还多,蚌埠、宿州、淮南等地均有大鼓民间艺人表演。其流传之广的原因主要是一人一台戏,流动行走方便;其次是演唱形式说、唱、学、逗、打,不仅逼真,还贴近百姓生活。

  因为安徽大鼓早期是“死口”传承(嘴对嘴一字一句传承,故称“死口”),所演唱的诗、词、赞、赋、白口词和长篇大书的演唱情节,均不走样。但由于江湖门派相争和传授弟子的文化水平不同,虽是死口,难免被一些有文化的徒弟发展创新。另外,由于地区不同、方言不同,最后形成了“南口”、“北口”、“花口”三大流派。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