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涡水流域东夷文化

涡水流域东夷文化

关键词:涡阳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涡阳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ahbw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26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尽管古代部落氏族千头万绪,但他们却早已形成了一个文化整体,所以考古学所发现的古文化性质是不多的,很难确认某种文化是哪几个或几十个部落的。涡水流域古代文化最早的是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一种粗红砂陶文化,这种文化的代表是使用一种红粗砂陶烧制的圆形三腿足的陶器,而火候很低,因埋在地下很深,发现甚少,尚无法说明它是什么文化。稍后的就是城父铁营发现的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大汶口早期文化,谯城城西傅庄型距今约5000至5500年的大汶口中期文化,蒙城尉迟寺型距今4500年至5000年的大汶口晚期文化。另外在城父章华台、谯城西两河口相城遗址、鹿邑太清宫古遗址、鹿邑栾台遗址都发现大汶口文化,虞城马庄遗址出现了仰韶文化(古鬲族)与大汶口文化共存现象。按唐兰先生确认:“大汶口遗址是少昊文化。”紧接大汶口文化的就是龙山文化,而龙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直接发展演变出来的,龙山文化是哪些部落氏族的,现在还说不清楚。

  笔者认为涡水流域南北一带的龙山文化已经与山东龙山镇的龙山文化完全变样,只是时期相同罢了,而应是居住在涡水流域南北一带氏族部落的文化。尧、舜禅让,禹立夏朝,商契封国几乎都在同一时期,而他们的文化什么样儿,恐怕至今考古学家也说不出所以然,碰到鼻子底下也没有人敢说这就是夏文化,就是先商文化(即商契到汤建国前时间)。应该承认涡水流域的龙山文化就是先商文化,包括商、柘、虞、永、鹿、太、颍这一块类型相同的龙山文化就是夏文化和先商文化。而这类文化分布是非常稠密的。大部分龙山遗址下层接连大汶口晚期,上层叠压着商乃至西周春秋战国遗物,都没有间断过,说明古代先民居住的长久性。

  几千年来,东夷民族在涡水广大地区的地下给我们留下了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文化宝藏。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原始文字,或叫图画文字,出土大口瓮上面写的最多的一个就是“   ”,我释它是太昊、少昊的“昊”字,昊也就是辽阔高大的“天”之意,其下面画的还有像“人”的,像地生万物或可释成“人”,或“五行”,或阴阳等,“   ”即代表少昊这个部落民族。在东钓鱼台遗址出了大量的卜骨,其中有肢骨卜、牛胛骨卜,最多的是龟卜,还有一些未卜的龟甲遗存,均用凿、钻、灼方法,凿有圆形、方形,楕圆形数种,卜骨上无文字应是龙山时期的先商文化遗物,是商民族最早期意识形态方面的遗存。

  关于涡水先民的农业,已发现的有东钓鱼台出土的碳化小麦,尉迟寺遗址发现的谷物和水稻,说明当时这里农业生产已很发达,不仅生产旱粮还产水稻。他们在生产中还发明了各种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刀、镰、石镞、蚌镰、蚌锯、骨镞、网坠等。生活用具虽多陶制,但种类已十分繁多,如鼎、鬲、盆、碗、罐等。而且造型优美,有的还涂以彩绘。值得一提的还有纺线用的纺轮、缝衣用的骨针。

  那么,居住在涡水流域的东夷先民们是什么样儿的呢?他们并不像我们所说的,是不开化的野蛮人。实际上他们都十分文明,而且是非常爱美的。以距今5000年左右的先民们为例,头部挽着高高的发髻,中间插上一根用玉或骨制的籫笄,梳头用的是用木或骨制的梳子,这种原始的梳子,一头是把手,另一头加宽,五个梳齿,先民们就是用它梳头挽发髻的。衣服是用苎麻或蚕丝编织成的,上身是衣、下身是裙子,裙子有长有短,以人和季节而定,编织衣服用的有大小粗细不同的骨针。

  养蚕缫丝在那时就已有了,因为中国古代没有棉花,夏冬衣物除了用丝和苎麻编织外,还用野兽皮来缝制成衣御寒。鞋子也是他们用麻或草编织成的,衣服是否有染色不得而知,但他们会织成不同花纹的布应是非常可能的。

  除衣服外,他们非常讲究佩饰,脖颈上挂项链,项链所用的玉坠,做得非常漂亮,今人戴上,也是很有高贵之感的。手腕和臂上戴有玉镯,玉镯形状不一,上面凿有小孔,还可附带其他饰物。最多的玉饰是玉璜,可能是挂在胸前的饰物,还有玉牌,长方形,凿有双孔,很像腰带前的腰牌。其它还有各种玉雕装饰品。除了玉饰,还有用骨、石磨制成的饰品。总之,东夷民族为涡水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我们留下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