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老子生地考辨

老子生地考辨

关键词:涡阳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涡阳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wuliwan888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16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老子生地考辨
涡阳一中高级教师 杨光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在中国文化史上,老子的《道德经》与孔子的《论语》两部“圣经”并称于世;在世界文化史上,老子的思想与基督一样,博大精深,彪炳东西。因此对老子的研究,意义重大。司马迁是最早为老子作传的人,他的《史记·老子传》至今仍是我们研究老子生平的重要的基本史料。但是这篇《老子传》仅有四百多字,语焉不详,以致两千年来聚讼纷纭,且不说对老子其人、其书,就是对老子的出生地,也是众说不一。为弄清老子的生地问题,我们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查阅、搜集了大量的典籍、方志,多次实地考察,获得不少确凿可信的资料。我们认为老子是宋国相县也就是今安徽省涡阳县人。为此,作《老子生地考辨》,希望得到海内外方家指教。
    一、辨讹
    老子是什么地方的人呢?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考察起来,主要有楚国苦县人、陈国相人、宋国相人等三说。到底哪种说法正确,我们有必要扫除两千多年来历史的尘封,揭开老子生地之谜。
    1、楚国苦县人说。
为司马迁提出,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唐孔颖达在《礼记·曾子问疏》中说:“按《史记》云:老聃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也。”(中华书局版《十三经注疏》第1393页)。上引文字说明:(1)同是《史记》,今本和孔颖达所见唐代版本不同;(2)《史记》有经后人窜改刊定之处。
    以上同引《史记》言老子生地,只有县籍和乡里相同,国籍有楚、陈之分,乡籍有厉、赖之异。老子是楚国人吗?清经学家阎若璩对此质疑道:“苦县属陈,老子生时,地楚尚未有。陈灭于楚惠王,在春秋获麟后三年,孔子已卒,况老聃乎?史冠楚于苦县上,以老子为楚人,非也。”(见《四书释地·又续》)阎若璩长于考据,他认为把老子当作楚国人是不对的。为什么呢?这要从陈灭于楚的时间说起。陈是古国名。开国君主胡公(名满)相传是舜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公元前534年为楚所灭,后五年复国,前479年复为楚所灭。《史记·陈杞世家》记载:“二十四年,楚惠王复国,以兵北伐,杀陈湣公,遂灭陈而有之。是岁,孔子卒。”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也就是陈灭的这一年。一般认为老子大孔子二十岁,孔子曾师事之,孔子死时,老子也当死去了。这个争论其实并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就老子的早年来说,苦县属于陈,可说老子是陈国人;后来陈灭于楚,苦县属于楚,就老子的晚年来说(《史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未始不可说他是楚国人。
    今本《史记》和孔颖达所引《史记》不同,足证《史记》有经后人窜改刊定之处。《史记·老子传》中写了三个老子:李耳、老莱子、周太史儋,后两人是以存疑的态度提出来的。可见司马迁对老子的事迹已不太清楚,但何以对老子的国、县、乡、里记述得那么清楚呢?再者,《史记》记先秦人物籍贯,像颜回鲁人、孟轲邹人、荀卿赵人,则记其国而不地;庄子蒙人、申不害京人、管仲夷吾颍上人,则记其地而不国;苏秦东周雒阳人、李斯楚上蔡人,则并国与地记之。对于孔子则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尚未言及“阙里”,为什么独独对于老子的籍贯记得这样详细呢?这与《史记》的一般体例不合。可知这段文字非太史公原文。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汉书·地理志》:“淮阳国苦县。颜师古注引《晋太康地记》云:‘城东有赖乡祠,老子所生地。’”《后汉书·郡国志》:“陈国苦县春秋时曰相,有赖乡。刘昭注引《古史考》曰:‘有曲仁里,老子里也。’”大概在唐代有人据此刊改了《史记》。
    “楚国苦县人说”盖出于此,不足相信。
    2、陈国相人说。
    这是唐经学家、训诂学家陆德明提出来的。他在《经典释文·序录》中说:“老子者,姓李名耳(河上公云名重耳),字伯阳,陈国苦县厉乡人也(《史记》云:字聃;又云:曲里人;一云:陈国相人。)”这段话的注文中引用了汉文帝时作《老子章句》的河上公的话解说老子的名字,又引《史记》中的话解说老子的籍贯。可见“陈国相人”之说,本于《史记》。
    同出于《史记》,一说苦县,一说相县,是怎么回事呢?有的认为苦、相本是一个地方,时期不同地名因之而异。《后汉书·郡国志》说:“苦,春秋时曰相,有赖乡。”现代有些学者也持此说。高亨先生说:“然则谓老子为相县人,探古以为言也。谓老子为苦县人,据今以为言也。二说虽异,两地则一。”罗根泽先生在《诸子考索》一书中也认为:“可见相苦原是一地,春秋时名曰相,春秋以后名曰苦。”对这个问题有必要辨析清楚。清末民初地理学家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说:“守敬按:《续汉书》,苦,春秋时曰相。考春秋之相,不见《经》《传》。”马叙伦先生在《老子校诂》中说:“相为陈地,不见春秋《经》《传》。”查谭其骧先生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春秋时期地图,有苦而不见有相。这些都证明“苦,春秋时曰相”之说缺乏论据。
    东汉边韶在《老子铭》中说:“老子,楚相县人也。”边韶担任过陈相,陈为郡国,“相”相当于太守。他撰《老子铭》时,不容不查考。他认为老子是相人,陆德明也认为老子是相人,两人都根据《史记》,可见《史记》原文作“老子,相人也”。当考者是相在哪个诸侯国。陈灭于楚,相在陈国之说既不能成立,因此相在楚国之说也不能成立。
    3、宋国相人说。
    这是马叙伦先生提出来的,他说:“余谓迁之所记,盖曰相人也,与庄子蒙人、申不害京人者一例。边韶《老子铭》曰相人者,盖本之迁。”又说:“沛与相近,老子盖尝居之。而其生则相人也,故《史记》谓之相人。然则老子宋之相人,非陈之相人。”
    老子是宋国相人,考诸经史子集有充分而可靠的根据:
    (1)《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彭”一般认为是老子,如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明本卷第十》:“老子既兼综礼教,而又久视,则未可谓之为减周孔也。故仲尼有窃比之叹,未闻有疵毁之辞。”又如姚鼐《老子章义序》:“彭城近沛,意聃尝居之,故曰老彭,犹展禽称柳下也,皆时人尊有道而氏之。”(见《惜抱轩文集》卷三)“我”字,朱熹集注:“我,亲之之词。”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所以深含乡国之情地说道:“我私自和我那老彭相比。”老子是宋人,一个“我”字足解两千年来老子生地之谜。
    (2)春秋时期只有宋国有老氏,见《左传·成公十五年》:“华元使向戌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以靖国人。”又见《左传·成公十八年》:“七月,宋老佐、华喜围彭城,老佐卒焉。”考诸姓氏,老子只能是宋国人。
    (3)《庄子》的记载可作有力的佐证。《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庄子·庚桑楚》:“庚桑子曰:‘子胡不南见老子?’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庄子·寓言》:“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为沛之相人,是南方学派的宗师,故《庄子》多处有北方学者“南之沛”的记载。
    (4)清姚鼐在《老子章义序》中说:“老子所生,太史公曰楚苦县,或曰陈国相人。《庄子》载孔子、阳子朱皆南之沛见老子。夫宋国有老氏,而沛者宋地。言老子所生,三者说异;而庄子尤古,宜得其真。然则老子其宋人子姓耶?子之为李,语转而然。”文中列举老子生地的三种说法,结论是“庄子尤古,宜得其真”。
    相是宋邑,多见于史志记载。《战国策·秦四》:“秦楚之构而不离,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銍、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三十五》:“相县故城在宿州西北相山下,春秋时宋邑。秦置县,汉为沛郡治,今为相城乡。”《水经注》云:“睢水东迳相县故城南,宋恭公之所都也。”“按宋共公前588-前576年在位,其后平公前575-前532年在位。老子生于约公元前571年,这与宋共公都相的记述悉相符合。
    相,即春秋时的 。《春秋·桓公十五年》记载:“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 ,伐郑。”杜预注:“ ,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相,《左传·桓十五年》‘会于 ’。”马叙伦说:“所谓相者,即《汉书·地理志》沛郡之相,而《春秋·桓十五年》会于 者也。”那么, 在今什么地方呢?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七之二:“ ,杜注:‘宋地,沛国相县西南有 亭。’今在江南凤阳府宿州。”1864年,涡阳建县时, 从宿州划归涡阳,即今丹城。《江南通志》卷三十五:“丹城旧县在宿州西南仁义乡。《隋志》云:临涣郡有魏丹城县。”丹城在涡阳县北三十公里处,位于浍河支流包河南岸。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春秋时期地图, 的地理位置正在这里。今丹城周围有十个相庄,即北相庄、西相楼、西相庄、相圩孜、相堂、东相堂、相楼、相老家、相柿园、南相庄。丹城乡东的石弓镇还有相庙,丹城乡南的龙山镇还有大相、二相、三相、董相、相小、相楼六个相庄。丹城还有龟孤堆春秋遗址,地面表层有大量陶鼎、陶豆、陶碗、陶罐等残片。这些足以证明此地确是宋相,即春秋时期的 。
    综上所述,关于老子的生地历来有不同说法,迄无定论。一般根据《史记》说老子是楚国苦县,即今河南鹿邑人。但自东汉至今都有争议,经过近两千年的不断探讨,我们得以考证老子是宋国相人,即今安徽涡阳人。老子生地之谜终被揭开了。

二、老子生地在今涡阳

    上文确认老子宋相人,相即春秋时的 ,位于今涡阳城北三十公里的丹城,因此说老子是今涡阳人。其具体地点在县西北五公里郑店的天静宫(俗名中太清宫)。我们这样论断有充分的史料和实物方面的根据:
    1、天静宫遗址
天静宫位于武家河入涡河处。三面碧波粼粼,北面龙山巍巍,可谓际山枕水之地,钟灵毓秀之乡。这里是老子的故里,也是道教的祖庭。据《涡阳县志》记载,天静宫始建于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敕修,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敕修,今存翰林编修张起岩撰《天静宫兴造碑记》残碑。此宫占地三千亩,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正中有老君殿、三清殿,东有东岳庙,西有玉皇庙,前有圣母殿、流星园,另有灵公堂、诵经堂、钟楼、井亭、道士舍、庖库庾厩百余间。宫中有九龙井,今尚存。老君殿东有柏林,中有老子生母及外祖父母冢。此宫历代都修葺过,可惜屡建屡毁于战乱兵燹,至今仅存东岳庙五间,为元代建筑,其余或变为桑田,或湮没在蔓草荒烟中。
    宫东二公里处有尹喜墓,俗称尹子孤堆。尹喜,又名关尹,春秋末道家。司马迁记,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与关尹子,后不知所终。尹喜因之被称为老子大弟子。道教尊尹喜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道教奉为经典,称《文始真经》。尹喜不忘师恩,后遂来到老子故里定居,死后即葬于此,永远守护老师诞弥之地。墓高约三丈,周围亩余。墓门面西,正对天静宫。尹喜墓历史上多次被盗。“文革”中,被挖掘破坏殆尽。现征集到砌墓汉砖三百多块,墓门两扇。石门每扇高170公分,宽80公分,厚10公分。从门上的铺首,鉴定为汉代石刻。天静宫旁有尹喜墓,此为老子生地的又一力证。
    天静宫东北十余公里处有天心宫,即东太清宫。旧有老子骑青牛像,东名流星园,西为圣母殿。宣统元年,新疆巡抚涡人袁大化曾重修之。今存大殿五间,石碑五块。
    涡阳境内为什么会有两个太清宫呢?此事要追溯到唐朝。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嫡系子孙,于是敕命天下大举寻找老子故里。当时已苦于年代湮远,无可寻求,结局找出三个地方,都认为是老子的故里,就把原来的老君祠,都改建为太清宫:一名东太清宫,一名中太清宫,都在涡阳境内;一名西太清宫,在今鹿邑境内。准诸三占从二之言,已可断为确在涡阳。史载唐高宗、宋真宗朝谒太清宫事都在亳州中宫。元张起岩《天静宫兴造碑记》记述了当日盛况:“礼折九重,诚倾万室。璇霄企圣,翠华驻跸。青瑶勒铭,鸿休煊赫。”
    天静宫现仍有两位老道士健在,名叫郑志善、袁志亮,都已年过八旬。他们讲述老子诞生于无忧园李树下的故事,生动而富有神话色彩,历代口口相传,直到今天。
    天静宫,神秘的天静宫,始建于东汉,鼎盛于唐宋,屡葺于元明清,尔后沉睡了一二百年,渐渐不为世人所知。我们这一代人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有责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让它重展昔日的风采,让举世都知道这里是老子诞生的圣地。
    2、老子生地太清宫在涡河北岸
我们说老子生地在今涡阳之中太清宫,还可以举边韶《老子铭》为证。此碑今不存,《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以及陈垣教授编《道家金石略》均载有原文。碑文说:“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其土地郁塕高敞,宜生有德君子焉。”据此,老子生地相县及太清宫一定要在涡河北岸,而今鹿邑及其太清宫均在涡河南岸,与“涡水处其阳”不合。因此,老子生地非涡阳莫属。唐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二“玉格”云:“又曰李母本元君也,日精入口,吞而有孕,三色气绕其身,五形兽卫其形,如此七十二年而生陈国苦县赖乡涡水之阳,九井西李下。”这段话固然带有神话色彩,却再次证明老子生地在涡河北岸。再看《水经注》卷二十三中的记载:“涡水又东迳苦县故城中……涡水又屈东,迳相县故城南,其城卑小实中。边韶老子碑文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疑即此城也。”郦道元固然是说相县在苦县东,但是又说“疑即此城也”,不能肯定这里即是相,可见他持谨慎的科学态度。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涡水处其阳”,用来指今涡阳老子生地,那个“疑”字便可完全打消了。
    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说:“老子生于曲涡间。”“曲涡”在什么地方呢?曹丕《临涡赋》其《序》云:“建安十八年至谯,余兄弟从上拜坟墓,遂乘马游观。经东国,遵涡水,相佯乎树下,驻马书鞭,作临涡之赋。”《赋》开头云:“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这篇《赋》曹丕写他们兄弟随父亲曹操回家乡祭祖。曹操的故里,我们从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可以知道:“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由此可知“曲涡”在谯东五十里处。今涡阳天静宫正位于“曲涡间”。
    台湾道学院教授马炳文先生著《太上老子传》引宋真宗《御制朝谒太清宫颂并序》云:“太清宫者,介谯郡之列壤,滨涡水之鸿州”,“择元辰于摄提,诣殊庭于谯左”。(原文载《正统道藏》第30册)“摄提”即甲寅年,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殊庭”指仙人的居处,“谯左”即亳州东。这两句宋真宗写他朝谒太清宫的时间和地点。这为老子故里在今涡阳提供了又一确证。
    再者,老子生地太清宫当位于谷水入涡处。见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谷水又东迳苦县故城中,水泛则四周隍堑,耗则孤津独逝。谷水又东迳赖乡城南……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可是今鹿邑并无谷水入涡,也没有别的河流入涡。《光绪鹿邑县志》说:“《水经注》又云:‘谷水又东迳苦县故城中,水泛则四周隍堑,耗则孤津独逝’,今谷水虽堙莫可考证,然吕志谓急三道河旧迳城中,急三道河不似水名,乃俚俗之称,何知非即谷水故道。特郦氏所叙自柘城故城东流者,其迹久废,而下游入涡处,又已戕改,土人怢焉,遂更标新目耳。”不知什么时候谷水从地理上消失,连鹿邑县志也说“堙莫可考证”了。而今涡阳之天静宫正处在武家河入涡水处。《涡阳县志》载明崇祯重修碑记,中有“□□□□山,绕涡谷二水”的话。据此可知,武家河古名谷水无疑。武家河古代何以名曰谷水,《水经注》卷二十四记“睢水”的一段话可作旁证:“睢水迳谷熟,两分睢水而为蕲水,故二水所在枝分,通为兼称,谷水之名,盖因地变,然则谷水即睢水也。”这段话说睢水自谷熟向东的支流叫谷水,因地得名,谷水就是睢水。《元丰九域志》说:“谷熟有谷水,故县取水为名。”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东汉时期64-65图,武家河与睢水相通,其源盖出于谷熟,所以得名之曰谷水。
    综上所述,老子故里的确切地理位置,定在“谯左”、“曲涡间”、“涡水处其阳”的谷水入涡处。这个地方只能是今涡阳的天静宫,而不是鹿邑的太清宫。
    3、地理志和地方志记载
    今涡阳之天静宫为老子生地,屡见地理志和地方志记载。《大明一统志》卷七·凤阳府:“天静宫在亳州东一百二十里,老子所生之地,后人建宫以尊奉之。元至顺三年重建,张起岩撰碑。”明凤阳柳瑛著《中都志》弘治刊本记载略同。《大清一统志·颍州府》:‘天静宫在亳州东一百二十里福安镇。汉延熹七年建。相传老子生于此。宋天禧二年,盛度撰天静宫碑文。”《钦定四库全书》之《江南通志》卷四十八:“天静宫,老子所妊之地。在州东福宁镇,基址犹存。有元张起岩撰碑。”《亳州志》:“天静宫在州东一百二十里。汉延熹八年建。至元至顺二年提点刘道广重修,翰林编修张起岩撰文。”《涡阳县志》记载尤详,不具引。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江南通志》的“江南”为古省名。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明南直隶置。治江宁府(今南京市)。康熙六年(1667年)分为江苏、安徽两省。但此后习惯上仍合称这两省为江南。《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八《人物志》载有《老子传》,序言中说:“江南自春秋时季札、子游产于吴,老聃、管仲出颍亳之间,风气肇开矣。”于此可见老子乃江南人,而非河南人。以上记载,班班可考,为老子生于今涡阳之明证。
    4、天静宫附近地名小考
    天静宫元属归德府亳州城父县福宁乡福宁镇,有元统元年的碑文可证。天静宫所在地郑店,清朝属江南道凤阳府亳州所辖,名中宫村,有乾隆四十二年碑文可证。据道士郑志善、袁志亮,郑店村七十四岁老人郑丽生、西马庄七十二岁老人马克霞等人说:此地古名曲仁里,流星园中过去有曲仁里碑。并说:郑店原名“正殿”,是老君爷的正宫,东西二宫乃行宫。后来叫白了,加上姓郑的多便讹为郑店。
    郑店附近村庄有叫马棚的,有叫雷鼓的,都与道教有关。马棚是庙的附属品。雷鼓庄,乾隆年间石碑上记作雷公庄。雷公,中国古代神话中司雷之神。《云仙杂记·天鼓》:“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后被道教奉为天神。天静宫东五公里有五道沟,清代叫五毒沟,见《清史稿·地理志》,又见民国十四年《涡阳县志》中的“涡阳县境全图”。“五毒”为道教名词。《道教大词典》注:“[五毒]即五味也。[阴符经]积火焚五毒。(注)五毒即辛、酸、咸、苦、甘五味,五味尽,可以长生也。“原来五毒沟,意思是长生沟。由以上村庄、沟渠的得名,可见古代道教在涡阳之兴盛,影响之深远。
    天静宫西南十五公里的义门镇,更是道教一大胜地。古时庙宇林立,有七十二庙之说,至今人们仍习惯上称义门为庙集。这里除少数为佛寺外,多数为道教庙宇,如玄帝庙、龙王庙、回龙寺、天齐庙、干柴庙、火神庙等。这里为什么建这么多庙宇,我们推断:一是地近天静宫,而天静宫是老子生地的缘故;二是义门当是一座古城。因年代湮远,史料不足,这里只能提供一点研究的线索。《钦定四库全书》之《江南通志》卷三十六中说:“苦县旧治在亳州城东。”《后汉书·地理志》云:苦,春秋时曰相。《索隐》曰:《地理志》误也。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故苦亦属楚。《括地志》云:在亳州谷阳县界。”这段话是在“谯县旧治今亳州治”和“城父县旧治在亳州东南七十里”两段话后,可见“苦县旧治在亳州城东”,即今之义门镇了。《江南通志》肯定了“苦县旧治在亳州城东”之说,而否定的只是“苦,春秋时曰相”之说。据此,本文第一部分所论老子生地苦县与相县两说可以统一起来了,两县旧治都在今涡阳境内。
    5、天静宫考古新发现: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应邀于1991年8月15日至29日、1992年10月25日至12月22日先后两次来涡对天静宫遗址进行考察和发掘。此次发掘面积广达3700平方米,发现宋至明清建筑基址十余座和几段汉砖、唐砖砌体以及井、灶、窑、小路等遗迹,出土汉代至明清时期的各类重要文物上千件。专家认为,发现如此大规模的道观建筑遗址,为国内罕见,对道家的研究和老子故里的考证,都具有重要价值。
    (1)发现唐至宋元明清五个时期的地层堆积。资料表明:老君殿区文化层厚1.8-2.4米左右,大体可分八层。其中第一层为表土层;第二层为清代层,内出土有“大清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等;第三层为红淤土,系黄河泛滥层;第四层为明代层,内含有“大明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第五层为红淤土,系黄河泛滥层,土层较厚;第六至第八层为宋元文化层,内含大量的粗白瓷碗,影青和兔毫瓷片、宋代钱币和建筑构件等。唐代文化堆积见于发掘区南部,为一灰坑和窑,内含莲花瓣瓦当、板瓦和黄釉粗瓷碗。考古地层显示了自唐代以来建筑活动持续不断,大体处于天静宫遗址的建筑中心地带,这期间曾经历了两次黄水泛滥之灾,反映了天静宫沧桑的历史。
    (2)发现一批汉至六朝时期的建筑遗物。在老君殿发掘区内出土了不少汉至六朝的菱格纹、乳丁纹、几何形纹、绳纹砖以及“大吉祥”阳模文字砖。此外还发现二截汉砖砌体,以及汉半两钱和绳纹板瓦残片。天静宫西北约一公里处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相当于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还发现绳纹厚板瓦、绳纹砖和凹凸莲花瓦当,均具汉至六朝风格。这些建筑遗物的发现,表明天静宫早在汉至六朝时建筑规模的宏大。
    (3)发现一批重要的建筑遗迹。比较典型的有:宋代大型建筑基址一座,属高台建筑,东西长30.30米,宽14.50米;宋代庭院一处,庭院进深近60米,宽约30余米。上述建筑之间,有八条砖铺或碎砖小路;在房址周围,还有砖灶十余座,灶有瓢形、圆形、回龙灶三种,砌法不一,有明显的时代区别。同时还发现四座石灰窑,残存有青石和石灰渣,为明清修建天静宫时建造的。
    (4)出土一批重要文物。主要有铜钱、铜器、陶瓷器和石质类文物。铜钱品种有汉半两、唐代开元和宋、金、明、清代钱币。较多的是宋代钱币,比较珍贵的三枚北宋徽宗年铸的折十“大观通宝”钱,淳实厚重,字迹清瘦,品相极佳。瓷器是出土数量最多的遗物,历代均有。唐代瓷器有黄釉粗瓷碗和壶,胎质厚重,造型古朴。宋代瓷器是大宗,有影青、白瓷、酱釉等品种,器型有瓶、碗、盏、壶、罐、缸等。不少器底有墨书“宫”字款识,表明这些器物曾是天静宫中的实用品。明清瓷器大多是胎薄精细的青花瓷,一般绘有人物、花卉、山水、鸟兽、龙凤等图案,有的底部有“大明”或“大清”年制的款识。唐至明清的建筑构件出土数量较大,主要种类有砖、板瓦、筒瓦、瓦当、滴水、脊饰等。石质类文物主要有残石碑、石雕等,雕刻有残石像、碾轮、石狮及构件等。碑刻中比较重要的有“敕撰”和“混元降□”等铭文。“混元”即老子,“降□”那后面虚缺的字疑是“诞”字,这证明古人就认为老子降诞于此。
    (5)对九龙井的进一步发掘与鉴定:据《亳州志》说“世传老子始生,九龙吐水”。后人据此传说建九井,变神话为现实。因此,老子生地必有九井。今天静宫九井尚存,已知其中一口为汉井,一口为宋井。九井始建时期当相同,后历代重修,所以井砖年代已不同。这次发掘清理出一口埋入地下的井。该井口残,离地表三米左右才发现井口,井内全部淤泥。井口直径95公分,井底直径90公分,井深5.7米。井壁用红、灰褐两色夹砂陶制成的大块板瓦筒缸套制而成,共十四层,经鉴定为春秋时期的井。
    以上发现,令人振奋鼓舞。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这些足以说明:此地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即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人杰地灵,老子诞生于天静宫,并成为一代伟人,决非偶然。

三、涡阳、鹿邑两地之比较

    在这里有必要将涡阳和鹿邑两地的太清宫再加以比较:
    1、历史记载之比较
司马迁《史记》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正义》引《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此说影响深远,后代修史编志,直至今天的大型词书《辞源》、《辞海》均不加详考,沿袭旧说,老子是河南鹿邑人似乎成了定论。虽然东汉边韶、唐陆德明、清人姚鼐、今人马叙伦提出“相人”说,但是并未引起学术界充分注意。
    至于涡阳,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始建县,西北至亳州六十公里,东南至蒙城四十五公里,南至阜阳八十六公里,东北至宿县九十公里。过去在这样一个极其偏僻的地方,偌大的天静宫屡遭破坏,又缺乏记载,遂湮没而无闻。到了清宣统元年,张际昌所撰碑文就发出“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空剩石牛”的浩叹。因此,世人多知鹿邑有太清宫,而不知涡阳曾有一个更大的太清宫,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2、始建时代之比较
    《光绪鹿邑县志》记载:“太清宫在县东十五里,始名老子庙,汉延熹八年立。”涡阳天静宫始建时代已见前文所述。可见,中、西两个太清宫均始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而且都说是老子的生地,究竟哪个地方是老子的生地呢?据清郑交泰等纂修乾隆三十九年刊本《亳州志》记载:“按天静宫与星园之太清宫,俱殿宇宏深,规模整丽。中塑圣像,道气清严,威仪静穆,足令瞻礼者虔肃有加,迥非今匠所能仿佛。……流星之说,自宋时已有之,纵谓生于厉乡,归于鹿邑,此独非诞弥发祥地乎?无始之始,妙探其源,西太清宫当不敢为先也。”注意:老子的生地是鹿邑还是涡阳,这里作了很好的回答:“西太清宫当不敢为先也。”
    3、建筑规模之比较
    涡阳天静宫,据元碑记载:“履田三千亩为永业,而食其中者几千指。”明碑也说:“履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猗欤盛哉!”鹿邑西太清宫,据《鹿邑文史资料》(第1辑)说:“据县志记载:原来的太清宫分前宫和后宫,两宫相距约半公里,当中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清净河,河上有会仙桥。两宫占地约七百二十亩,各种建筑六百余间。”比较起来,涡阳的太清宫四倍于鹿邑的太清宫,规模之宏大,实属全国罕见。老子如不生在这里,距离亳州一百二十里之遥的涡阳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太清宫?
    4、地理位置之比较
    上文已论证,涡阳天静宫处在“谯左”、“曲涡间”、“涡水处其阳”的武家河即古谷水入涡处,完全符合《老子铭》、《水经注》等的记载。而鹿邑的太清宫在涡河南,近旁也无河流入涡,与上述记载不相符合。因此,在涡河北还是涡河南,有没有谷水,这是区别是不是老子生地的最重要的根据。
    5、地理志、地方志记载之比较
    涡阳天静宫明、清地理志以及省志、州志、县志均记载为老子出生地,已如上述。同样,鹿邑太清宫也有不少记载。如《亳州志》:“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生之地。”《鹿邑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有一点不同,涡阳天静宫南有流星园及圣母殿,鹿邑只有先天太后赞碑而无流星园。《大明一统志》卷七《凤阳府》:“流星园,在亳州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元有圣母殿,遗址尚存。”流星之说,见晋葛洪《神仙传》:“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艺文类聚》、《太平广记》、明张岱《夜航船》均载此说。此说自然是神话,后人据此在老子生地建流星园。流星园,也可作为老子生地的一个证明。
    6、历代修建之比较
    涡阳的天静宫,据明碑记载:“历代鼎迁,载有祀典,而晋唐时为犹盛,与东西汉无异。”《涡阳县志》上也记载“明清屡葺”。今我们收集和挖掘到元、明、清三代石碑(包括残碑)二十余块,均为重修或妆修老君殿、圣母殿、太霄宫、天齐庙而建立。这说明天静宫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而我们从《鹿邑县志》上则没有看到历代多次重修太清宫的记载。中、西两个太清宫的地位,于此可见一斑。
    7、九龙井之比较
    多种典籍都记载老子庙中有“九井”或“九龙井”。《水经注疏》:“北则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守敬按:《续汉书·注》引伏滔《北征记》,老子庙中有九井,水相通。《初学记》七引《赖乡记》,庙中有九井,汲一井,余井水皆动。并引刘义庆《幽明录》,能洁斋入祠者,井水温清,随人意念。”他如《括地志》、《亳州志》都有九龙井的记载。今涡阳九井尚存,已见上述。而《光绪鹿邑县志》(卷五)则说:“旧传有八桧,皆老子所植。又有灵溪、九井诸迹,并亡。”又说:“今殿后东偏尚见一井,地陷如阱,甓阶下十数级乃可凭栏引汲。盖地曾罹河患,汜滥既息,填淤遂高。光绪二年,知县瑞征穿窞得之。”上述记载,一则说“并亡”,不存在了,一则说光绪年间“尚见一井”。鹿邑太清宫今仅存一石井栏,上刻九龙图形。鹿邑没有九井,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是一大缺憾。
    8、其他方面之比较
    涡阳还有东太清宫,还有尹喜墓,都是鹿邑所没有的。
有比较才能鉴别。从历史记载之考证,地理位置之确定,九龙井、流星园之有无,现存文物之多少诸方面,通过比较,人们自然可以得出结论,老子生地在今涡阳,而不在鹿邑。
根据以上考证,我们认为:老子是宋相人,生地在今安徽省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天静宫。他常往来于今涡阳、亳州、鹿邑等地居住、讲学,以上地方都留下了他的遗迹。1993年5月28日,涡阳隆重举行了老子故里天静宫重修奠基仪式。不久,这里将重现一大人文景观,成为东方圣地、道学研究中心,迎接五洲来客。

1991年10月一稿
1993年8月修订


(选自《阜阳师院学报(社科版)》)


 Design By BlueComet.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