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范蠡别号“鸱夷子皮”来历的考证

范蠡别号“鸱夷子皮”来历的考证

关键词:涡阳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涡阳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ahbw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65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范蠡别号“鸱夷子皮”来历的考证

 

 

 

 

(选自《范蠡评传》下部)




一、蛰伏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在某个冬日的夜晚,室内是暖烘烘的帷幕,刻着兽头的香炉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范蠡与友人相对座着,一面品尝水果,一面弹奏笙乐……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心戮力,父子治产”。《史记/食货列传》记: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范蠡弃官下海,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吴越春秋》载“范蠡自谓,盖以吴王杀子胥而盛以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暗示范蠡“鸱夷子皮”的称谓缘于吴国伍子胥之死。

伍子胥忠介耿直,屡屡犯谏吴王夫差,集腋成裘,积重难返,夫差赐子胥宝剑,逼其自裁,--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韦昭曰“鸱夷,革囊也”,或曰生牛皮也。史书解释鸱夷子皮是牛皮匣子,语焉不详,笔者翻看史料,都对”鸱夷子皮“的理解仅限于字面字意。南宋辛弃疾的词《千念调》曰:“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觚稽坐上,更对鸱夷笑。”这里,卮、觚稽指斟酒器、鸱夷指皮制的酒袋。皮革鞣制的袋子,储存液体物质,比如酒或者水,口子一扎,便于运输贮藏,南宋偏安东南,鸱夷的称呼当是吴越地方特有的方言,信然。

制革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皮革制品使用的范围和使用的地域也非常广阔。既是皮制的革囊,也就有大小,束口阔口的区别,束口的是革囊,开口的又是什么呢?偶见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关于“矢服”的记载,猛然间豁然开朗—范蠡“鸱夷子皮”的称谓,其意思更近于范蠡的本意。

古法以牛革为箭囊(称矢服)。箭囊在官兵睡卧时可以作为枕头,更为奇妙的是,在枕头的同时,箭套还能起到侦察报警的作用,-----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取其中虚,盖虚能纳声也。箭囊成为一种侦察敌情的实用工具,这也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创造。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


箭本近衔处剪翎直帖三条,其长三寸,鼎足安顿,粘以胶,名曰箭羽。羽以雕膀为上,角鹰次之,鸱鹞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既亦鹰、鹞亦难得之货,急用塞数,即以雁翎甚至鹅翎亦为之矣。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风吹,北边羽箭多出此料。鹰、鹞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鹅、雁之质,则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南箭不如北,由此分也。

春秋战国时期,争战频仍,两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是齐、楚、吴、越等国势力频繁拉锯的地方,各国常常处于动荡中。


公元前563年,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于祖(今江苏邳县北而稍西之加口),它们不得不与吴寿梦举行和平谈判。吴以后更集中兵力争夺群舒。公元前560年,前559年,吴楚于庸浦(舒庸之浦)、于棠(今江苏六合县境),都发生战争,互有胜负。前549年,吴召舒鸠人,煽动它们叛楚。楚责备舒鸠人,舒鸠人遂与楚结盟。不久,吴又来救,楚大败吴,并灭舒鸠(今安徽舒城县)。《左传》,成公七年(前584年),吴入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同年,吴始伐楚,伐巢(今安徽巢县),伐徐。吴楚连年在淮南江北一带发生战争争夺群舒。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公元前518年,吴又灭巢和钟离(今安微凤台县东南稍北)。

细说伍子胥逃亡途中,为了自卫,他自然弓箭不离身,睡觉时可能更是警觉异常,箭囊想必是他枕以待旦的报警器。《越绝书》有“挟弓干吴王”的事,“干,盾也”,引申为保卫的意思一,子胥为吴国强盛和自己复仇,为吴训练出了一支劲旅,兵器军工方面更是从北方大国引进了大量先进装备,雕、鹰、鸱等翎的箭羽威力强劲,可能算最基本、最普遍的单兵武器了。一个箭囊一般装箭羽百十支,大小是能够装得下一个人的首级的,所以,子胥死后, 其尸体被装入皮制口袋,其首级则被装到自己的箭囊里,俱投入长江,裹鱼腹百虫之饥而消亡,此推测,当不谬也。戎马一生,功劳等身,万万没有想到,最后,小小的鸱夷子皮竟成为他毕生的归宿,这也是伍子胥的宿命,----“春秋无义战,”百十个方国尚且常常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此种状况下,个人的命运又何以堪!



东夷,在远古时代,便活动于黄河下游和两淮,那里气候温暖、茂密多林,鸟兽繁生,东夷民族发明了弓箭,养成了好斗尚武的民族性格,《说文》解释,“夷,东方之人,从大从弓。”东夷人以鸟为图腾,图腾崇拜是氏族社会时期原始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宗教信仰。鸱的意思是“鹞鹰”,鸱夷可能就是某部落的代词,当初伍子胥逃亡之途经过江淮要塞—九夷之地,后来随吴王阂闾及夫差屡次北上征伐,名叫“鸱夷子皮”的箭囊会不会就是某次战斗的战利品呢?也未可知。

二..九夷之地


 

 

 


范蠡亲历战地,军旅生活二十年,用箭囊覆地传声,侦察敌情可能已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他对使用雕、鹰、鸱翎的弓箭和箭囊的了解非一般后来读书人所知晓和理解的,所以众多史书对范蠡为何改名“鸱夷子皮”语焉不详也就不足为奇了。范蠡离开越国后,希望以一个新的面貌出席于新的场合,从伍子胥的敛尸用具“鸱夷子皮”,到范蠡的别名“鸱夷子皮”,即从公元前483年伍子胥死到公元前472年范蠡出走,范蠡有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思维的来决定未来的战场---纪念子胥只是他抽象思维的一个方面,内在的意义在于警示自己免蹈子胥的下场。打出“鸱夷子皮”的名号标志着范蠡的思想达到了另一种高度,趋利避害的人生价值取向已根深蒂固地成为范蠡的行为准则。

范蠡的出走方向是吴越的北方,属于齐国的势力范围。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公元前497年,齐国为败坏鲁国的政治,送80名美女给鲁定公及执政季恒子,指使当局沉迷女色而疏于朝政。孔子55岁,时任鲁国大司寇,对此非常失望,决定出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九夷就是淮夷,散居淮、泗之间,北与齐、鲁接壤。

自泰山以南至江淮一带,曾经有许多附庸小国。这些江淮之间的小国--鲁、宋、郑、卫、郯、鄫、莒、滕和徐等,接通南北交通的枢纽,小国林立,山头众多,利益关系比较复杂,这就为范蠡提供了安全的落脚点。范蠡对安全的偏好,来源于他对人生目标追求的失望和失落;从他的生存经历和生活经验看,他阅历深刻矣,修炼极高矣----他的无论敌手或者朋友的所有的成功的榜样和覆灭的教训,仿佛历历在目,夫学,身之砥砺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范蠡在实践中的学习能力令人钦佩。范蠡以“鸱夷子皮”的旗号活动在九夷之地,好比遇水化鱼般的自然贴切,符合他趋利避害的处世原则。

今天,在安徽涡阳存有范蠡活动的遗迹和相关传说,假如传闻并非空穴来风的话,这些资料对研究范蠡的活动帮助甚大,毕竟距离范蠡的时代也有2500余年了,时世沧桑,故迹难觅,传说也罢,野史也罢,聊胜于无吧。

涡阳(今安徽蒙城),位于皖西北边陲,黄淮平源南端,其西部、北部与河南省接壤,西南部与阜阳市毗连,东部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部与淮南市为邻。涡阳是“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春秋末属宋,战国属齐。道教鼻祖老子老子出生于此,伍子胥也在涡阳活动过。范蠡墓在安徽涡阳县城东南15公里。《安徽通志》载:“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旧时湖水环绕,墓浮其中,高若土山。上建庙宇,内塑西施像,并有松柏密林覆照,壮观异常。史载: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游齐、鲁、后商,晚年定居于此。1981年载入《中国名胜大词典》,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

范蠡为帮助越王伐吴,曾在苏南、浙北一带主持过蠡塘、蠡读、漕河等人工运河的开挖,对太湖水系比较熟悉,他出走时,穿越纵横交错的运河水网,先后在苏州、无锡、湖州、嘉兴、长兴、宜兴、德清一带隐居,并先后在湖州南浔的范庄、德清的蠡山、长兴的蠡塘、无锡的蠡湖挖塘养鱼,清《康熙德清县志》就明确记载说:“昔范蠡扁舟五湖,寓居此地”。推测范蠡的出走路线和活动范围,大致如下:苏州-无锡-扬州-运河—涡阳-徐州-定陶。

三.唯见江心秋月白。

隐居泗上的生活,光阴如梭,范蠡似乎在寻觅着真理的真谛,似乎在思考着未来的期许,另外,对故人的追念更时时缠绕着他内在的灵魂,面对新环境,范蠡这个时期的心境悲怆压抑。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当初范蠡离开越国,他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这个决策又是必须在隐秘中促成,凡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无人可以商量的重大抉择,----“走,还是留?”----他的思想斗争想必非常激烈,焦虑不堪: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既然决定了出走,那么他走的时候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第一,携带少量的财物;第二,带领至亲随从;第三,善后,即给勾践、文种的告别信。“知渊中之鱼者不祥,”范蠡作为勾践的臣,人身的依附关系脱离起来容易,但政治上的关系处理不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所以,我想善后措施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勾践的交代。

范蠡做的还是相当周备的。巧诈不如拙诚,范蠡的脱离勾践集团的时间和节奏,非常合适,作到了全身而退。孤城缱锩,浮生若梦,百里时尚,一岁一荣。英雄求败,地动天惊,尘埃落镜,解体销形。泛舟西子,桃花菲红,灵犀一点,白驹过风。少伯,范蠡,昔日英雄的称谓,今天亦成为故事里的事,对于未来,英雄否?平庸否?败落否?也是也都不是,他现在是鸱夷子皮了,从新上路,踏上新的冒险之途,他能否完成告别英雄时代的升华或者蜕化呢?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范蠡忽然间感到自己衰老了。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溢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略).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遥望江海连天的未知,仿佛是音乐的内涵又重新点燃了少伯理想的篝火……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