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泗州戏:原野上的拉魂腔

泗州戏:原野上的拉魂腔

关键词:涡阳民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涡阳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uoke2009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23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泗州戏,又名“拉魂腔”, 流行于皖北地区的泗州戏,是安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关于“拉魂腔”的得名,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精彩而有趣的传说。在北方的一个小村庄,家家户户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泗州戏的戏迷,但凡有戏班演出,都要抢着去听戏。有一天,邻村来了戏班搭台唱戏,大家得知消息后,都赶着去听戏了。村里有个刚过门一年多的小大嫂,丈夫出远门做买卖,独自一人在家操持家务,一时脱不开身去听戏。正在小大嫂心急如焚的时候,偏偏又听到邻村隐隐传来的锣鼓喧闹声,于是赶着去听戏的小大嫂,也顾不上手头的活计,一手抱起床头上正在睡觉的孩子,一手拿起个小板凳,一路小跑着抄近路赶去听戏。正听得入迷的时候,听到小孩的哭声,她低头去哄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怀里抱的不是孩子,而是一个大南瓜。吓坏了的小大嫂急忙顺着来时的小路,跑到南瓜地里找小孩,结果小孩没找到,倒是捡回了家里的大枕头。回家一看,小孩还躺在家里呼呼大睡。原来,小大嫂为了看戏,慌里慌张地将家中枕头当作小孩抱出了门,超近路走南瓜地时,又被南瓜秧绊了一跤,爬起来匆匆忙忙抱了个南瓜就走,压根没注意自己抱的是不是小孩。戏正演到精彩,听到别人小孩的哭声,才发现自己闹了个大笑话。这个故事在乡间活灵活现地流传着,人们有感于小大嫂听戏的痴迷与丢魂,就将这种戏叫做“拉魂腔”,又叫“绊倒小大嫂”。 其实,这个故事亦从侧面印证了泗州戏在淮北平原广大群众中受欢迎的程度。

这一别名颇具意味。一方面表明泗州戏与江苏淮海戏、山东柳琴戏同出一脉,皆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属于姐妹剧种;另一方面,则又与其优美的唱腔有关。泗州戏唱腔糅合南北唱腔之长、兼具婉约与豪放之美,曲调柔和,婉转动听,其丰富的花腔和独有的拖腔翻高,有别于其他剧种,感染力极强,具有拉人魂魄的魅力,闻之能够产生孔子所云“三月不知肉味”的效果,所以当地民谚将之形象地称为“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拉魂腔”这个称号就此流行开来。

泗州戏萌生于旷野田间,是草根文化的象征,浓浓的乡土气息既是其挥之不去的特色,也是它安身立命之本。相较于京剧等发展相对成熟的戏曲样式,泗州戏受戏曲程式规范化的影响不大,因而不容易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在题材的选取及表演的形式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再加上其本身就具有的乡土意识和草根精神,更是使得泗州戏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种表现力首先体现在题材的选取上。比起其他剧种,泗州戏现存的剧目实在称不上丰富,尽管统计出的传统大戏有80余出,小戏和折子戏也有60多个,但经常上演并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主要还是小戏、折子戏。而这些小戏、折子戏也大多取材自乡亲们所熟悉的乡村生活,与现实的联系甚为密切,拉近了观众与戏台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观众能够从舞台上寻觅到自己熟悉的气息,因而倍感亲切。

泗州戏的唱腔,同样是无拘而又自在的。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而成。随意性较强,讲究自由无拘。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常常是唱中夹说,说中夹唱。故又名“怡心调”。至于道白,则基本上是皖北方言,道白唱词直白诙谐,口语化、通俗易懂,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

在表演方面,泗州戏更是充分展示了乡间的特色。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带有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而这自然也就受到观众的热情响应。

生于皖北,长于皖北这片沃野之上的泗州戏,既不算高雅,也称不上深奥,在某些时候甚至还会略显粗鄙,但它与养育它的土地和观众之间,却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缘。它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这块土壤中,依靠从中汲取的各种养分,不断发展壮大,并将最美的果实奉献给自己的观众。这正是泗州戏能在众多民间小戏中脱颖而出,拥有如此这般勾人心魄的魔力所在。

王珺/文(有删改)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