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柳琴戏如何“拉魂”

柳琴戏如何“拉魂”

关键词:涡阳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涡阳在线搜集整理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uoke2009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15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因其唱腔独特,耐人寻味,备受群众喜爱,广泛流行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1954年华东地区戏曲汇演时,拉魂腔小戏《喝面叶》艺惊四座、大受好评,专家们据其伴奏的主要弹拨乐器“土琵琶”状似柳叶,定名为柳琴戏。2006年5月,枣庄柳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形成于山东省南部的枣庄、临沂及江苏省东北部,距今约有200多年历史。

    当时,鲁南一带曾经流行一种替人消灾驱邪、请神还愿的职业,称为周鼓子,有“迎神调”、“安神调”、“送神调”等九腔十八调,这应该就是柳琴戏的“源泉”。再往后,经过不断吸收民间小调、运河号子和其他地方剧种的营养,使腔调不断丰富、创新,以其丰富的花腔和独有的拖腔翻高,有别于其他剧种,唱者如痴,听者如醉,群众爱之入迷,送美名“拉魂腔”。

    到清末民初,拉魂腔班社大量涌现,其中以华家班、杨家班、郑家班、高家班最为活跃。出自高家班的卜家班,虽然晚些,但影响很大,其班主卜端品,人称“卜拉门”,意思是只要有卜的演出,家家户户锁门看戏。卜家班常年在江苏、安徽演出,有的人落地生根,成了当地柳琴戏的主要演员。新中国成立后,以卜家班为基础,成立了滕县柳琴剧团。

    枣庄的柳琴戏在形成班社的同时,也有了比较简单的剧装和行头。班社有的三五人,有的七八人,一顶礼帽、一身长衫、一条彩绸,他们赶集串会,打地摊、盘凳子,以“对子戏”和“抹帽子戏”为主要演出形式。“抹帽子戏”是一人扮几个角色,借助简单的行头、道具,在演唱中随时更换,以示人物变换;再加上当时艺人唱一段要停戏敛钱,敛钱时演员摘下帽子向观众鞠躬致谢,所以群众称之为“抹帽子戏”。

    此时的拉魂腔戏班不但演文戏,也演武戏,这时已发展到“七忙、八不忙”阶段,一个班社七八个人,上场是演员,下场是乐手。一些戏班已从农村进入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的集镇或城市演出,各班社互相竞争,取长补短,使这一时期的柳琴戏获得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鲁南地区以众多的柳琴班社为基础,相继成立了滕县柳琴剧团、峄县柳琴剧团(枣庄柳琴剧团前身)、台儿庄柳琴剧团、齐村柳琴剧团。1990年,枣庄、滕州两个柳琴剧团联合排演的现代柳琴戏《山乡锣鼓》,进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轰动京城。

    在长期的流传发展中,柳琴戏受各地区不同语言声调、戏曲声腔、地方小调的影响,分化为不同的路数和剧种,枣庄、临沂、徐州一带属北路,称柳琴戏(拉魂腔);泗县、蚌埠、淮安一带属南路,称泗州戏、淮海戏。这三个兄弟戏种,都是从拉魂腔母体分离出来的不同流派。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戏曲开始陷入低谷,失去了以往人们精神需求的霸主地位,柳琴戏也不例外。地方戏如何在新挑战面前站稳脚跟,再谋新发展,笔者认为,作为地方戏的柳琴戏,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谋生存,按照自身的规律求创新。

    首先,必须摆正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柳琴戏源于民间说唱,缺少戏曲的规范和程式,因此,创新发展必须有一个更加科学的态度,要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创新;要反对自我封闭,勇于借鉴,选择吸收。既保留剧种自身的特色,又要求剧种自身得以发展。近年来,枣庄、滕州两地柳琴剧团先后推出几台柳琴戏,唱腔上保留了柳琴戏的鲜明特色,但在编导、音乐、舞美、表演等方面都大胆进行了艺术嫁接、艺术改造,吸收了现代的表演理念,糅进了现代的表现手法,使柳琴戏雅俗共赏,效果显著。

    其次,必须普及群众性戏曲文化,赢得市场。戏曲需要观众喜爱、痴迷、捧场,然而青少年观众偏少,成为当今中国戏曲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要发展柳琴戏,就要培养观众,扩大观众群体,通过送戏下乡、电视戏曲播放、戏迷大赛、广场戏曲展演、培养民间柳琴剧团,以及在学校开设柳琴戏专题讲座和欣赏课等,提高观众特别是年青一代对柳琴戏的艺术鉴赏水平。

    第三,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改进剧团用人制度,建立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创新投入机制。同时,注重演出市场的开拓,引入市场机制,本着“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发展思路,鼓励、帮助剧团与企业联姻,互惠互利,逐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