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安徽民间人际关系陋俗

安徽民间人际关系陋俗

关键词:安徽民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涡阳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mogui444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13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一、官民关系
  建国以前政府官吏拥有权势,城乡群众多半怕官,对一些贪官污吏,畏之如虎狼,所谓“苛政猛于虎”。即使下层杂役如保董、保长等,因有官吏、衙门为靠山,群众也惧其三分。群众为了维护自家的利益,也不免要直接或间接地与官役打交道。旧时有“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话,和官场打交道,一般有下列陋俗:
   〔贽敬〕
  新到任的大小官吏,一般人去拜见时,需要送上见面礼。
   〔洗尘〕
  新官到任时,同僚和地方士绅还要为之摆酒接风,谓之洗尘。
   〔饯行〕
  官吏们离职时,临行前,有关吏民得设筵把盏饯行。
   〔赆仪〕
  官吏调任外地或回乡时,同僚或有关地方绅民,要送赆仪(即程仪)。
   〔歌功颂德〕
  县长等主要官吏离职时,地方部分绅民,得送绣金匾或“万民伞”,以歌功颂德。
  以上是群众通过士绅间接与官吏打交道的一些陋俗;至于群众与官方直接打交道的对象,多为保长(保董)、乡长、区长等类吏役。群众同这类人打交道时,除去直接受到他们不同程度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以外,还要在下列场合受到他们变相的敲榨勒索。即:他们的子弟考取了秀才或考上了学校,他们在家中“开贺”时,得送上一份礼金祝贺;他们的长辈做寿时,也得送上面条、猪肉祝贺;他们的儿女办喜事,更不用说要以厚礼相贺;此外,他们还有什么喜庆或丧事,都得有所“表示”,群众才可以少受这些地头蛇们的迫害。
  二、师徒关系
  解放前,师徒关系包括到商店学徒和拜工匠师傅学徒等等方面。通过拜师,年轻的店员或手工工人在三年期限内,学到一定的技艺和行业规矩。但也有某些陋俗,不利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如:师傅重男轻女,技艺传男不传女;不同工同酬。学徒在学习期间,要从事辅助劳动甚至相当重要的劳动,工资却为师傅所得。学徒在商店或师傅家居住,要无偿负担店老板或师傅的家内劳动,比如打扫卫生,为老板或师傅添饭,为老板或师傅倒尿壶,甚至为老板娘或师娘倒马桶。学徒回家时,要被老板或师傅搜身,以防偷带东西回家,以致学徒人格受到侮辱。
  三、男女关系
  解放前,安徽地区城乡群众普遍存在了不同程度的重男轻女陋习,农村尤甚。群众在这方面的传统心理是:男人能传宗接代,能成家立业,办大事;妇女只能主内,搞搞家务,无所作为。而且男的是自己家里的人,女的是人家的人。因此,每个家庭只愿生男,不愿生女。有的地方,在女孩生下以后,父母不愿抚养,抱给人家做童养媳(如皖西一带)。有些人家,在女孩生下时,就丢入马桶溺死。女孩即使长大了,也不能在生活上享受男孩那样的平等待遇,极少能学文化和在社会上就业。就业者往往是大户人家的女子。男女地位很不平等。
  四、雇佣关系
  主要是指解放前的农村地主、富农与长工,城镇店主与店员之间的关系。当时长工以及放牛娃,一般在农历正月元宵节后上工,到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后下工,每年要为地主、富农家庭劳动11 个多月,从耕地、播种、收割庄稼到种菜、挑水以及其他家内劳动,无不由长工承担。放牛娃在放牛之外,也得兼搞主人家务劳动(包括倒女主人的马桶在内)。他们每天吃饭睡觉之外,几乎都在搞主人的家内外劳动。而所得工资则微乎其微。据了解,30 年代,皖西、皖中一带,长工工资,每月不到银元一元;放牛娃全年工资只银元二元左右。另外,长工可得揩汗用的老布手巾一条、草帽一顶。长工、放牛娃一般不得与男主人同桌吃饭,只能在厨房内吃小菜饭,在节日及插田、收割庄稼时才可以加点肉食。主人对长工只直呼其名,不论其年龄大小,辈份高低,当了长工就低人一等。放牛娃地位尤低,主人可以任意打骂。青黄不接的季节,长工、放牛娃家缺粮时,可以向主人家支借一点粮食,粮价在长工的工资中扣算。量稻米时,装得满一点,表示了主人的“关心”。主人打算辞退长工时,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小年”时,为长工加碗豆腐烧肉,向长工讲明。长工回家时,女主人仅送一点年粑、豆腐等过年食品,做到“好来好走”。主人雇佣新长工,往往在元宵节前几天,邀新长工到家面议,同时邀一、二个中证人到场,由主人家作三、四样荤菜和一小壶酒,招待中证人和新长工吃饭,饭后在主人的帐本上订好合同,讲明全年工资数字及应注意事项,后者包括:不要中途单方要求增加或减少工资;工资不要拖欠;主人津贴草帽一顶、布手巾一条等等。合同后面由主人、长工、中证人三方画上“十字”表示同意。
  五、 #“人情”害
  解放初期,人情往来,仍然偏重俭朴,不尚奢华,以俭朴节约为贵,以奢侈浪费为耻。以婚姻大事来说,农民结婚,亲戚送点红鸡蛋和面条,算是贺礼;城市工作人员结婚,机关人员凑点份子,买两个水瓶、茶杯、面盆之类的礼品,算是集体致贺;新人只要分别回赠小包糖果,算是还礼。于是在花费不多的情况下,热热闹闹地办了终身大事。当时丧事的办理,在人情交往上,也趋向简便,通过追悼会、遗体告别等仪式,吊唁者以赠送花圈、挽联等来表现悼念的情怀;也有凑份子,花少量的钱,集体送挽幛,表达哀思。这些情况,都说明当时的人情往来,较为切合社会情理,切合实际,没有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负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当时人情往来所以能如此质朴无华,客观原因是:解放初期阶段限于社会经济条件,老解放区的社会影响,以及俭朴的传统民俗作风所致。
  1978 年以后,社会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了,一度曾不恰当地提出“高消费”。加之私营、个体经济增多,经营中讲究拉关系,以致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过份的“人情风”。婚姻、生育、寿庆、建房、丧事等大事送礼,贺礼项目增多:如婚姻方面,不只结婚要送礼,订婚也要送礼;建房方面,不只新房落成要送礼,新砌一个炉灶或换一个大门楼,也要送礼。子女在中学毕业要送礼,考入中专或大学深造,也要送礼;中专、大学毕业分到了“铁饭碗”(指国家机关和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更要大肆请客、送礼。子女在幼儿园、小学或中学学习期间,家长为了争取孩子能入重点班肄业,也要礼品或礼金先行。有的学生成绩差,某些功课不及格,为了争取顺利升级,也需要给有关人送点人情。在大中学生中,同班或同寝室的同学,彼此生日,相互赠礼,已成为校园“新风”。更有甚者,重病患者住院,想请某主治医生主刀动手术,也不能不送礼。此外,企业为了打开产品销路,在按市场规律办事之外,也得送一份或几份大礼……总之,在改革开放的社会里,“人情”几乎是无处不在。
  礼品花样增多:80 年代中后期、90 年代送人情的礼品,可以说花样百出,应有尽有。80年代以前,好些地方接待客人,大都以本地所产的食品及某些土产相赠。赠送的土产常是花生米、菜油、鸡蛋等。80 年代中期以后,在一些比较开放的城镇,人们相互交往,则赠以香烟、瓶酒、咖啡、巧克力等,牌子追求高档。这是指日常人情交往,重大的人情往来,又有不同,以结婚来说,以前农村送的是红鸡蛋、花生、面条等食品,城市送的是毛巾、茶壶、茶杯、枕套、被单等用品,80~90 年代,城市送婚礼则重视赠送高档衣料、金项链、项圈、玉器等用物、装饰品和高级化妆品。
  礼金档次提高:以前城乡群众送人情礼,都是重情义,而不计其值多少钱的。80~90年代送情礼,则看重其金钱的价值,以值钱多少为贵。似乎礼品价值愈高,礼金数字愈大,则彼此间的交情愈深。在市场经济的间接影响下,人情费疯涨:一般农村家庭的人情费,以前全家全年平均不过百元左右,90 年代则涨至数百元以至千元。以结婚来说,亲友间礼金每家不过50 元,目前已增加到一、二百元。比较开放的城市尤甚,省外某些城市的人情费少则“118”(所谓“一路发”),多则“888”(所谓“发发发”),也传到了安徽省的一些城市,加之重人情、讲面子、充大方等传统思想作风的推波助澜,人情费的增涨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人们为了应付人情,即使借债累累,在所不惜!过重的人情交往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