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安徽省保健民俗大全

安徽省保健民俗大全

关键词:安徽民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涡阳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mogui444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21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保健民俗是安徽城乡人群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习俗活动。解放以前,人民群众缺医少药,为了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通过保健活动形成了种种保健民俗,包含在饮食、服装、居住等物质生活、心理保健以及民间防病治病等方面。其中大部分是科学的,也有部分是不健康的、迷信的。
  一、饮食保健
  民间俗语说:“病从口入”。城乡群众认为要保持身体健康,日常饮食极其重要。在日常饮食中,青菜豆腐为必备之菜。群众说:“青菜豆腐保平安”;又说:“豆腐青菜,人人所爱”。在农村及城市郊区,家家户户的小块自留地中,一般都种植多种蔬菜,日常可以吃到新鲜蔬菜,秋冬之际,还可腌制各种可口的小菜及豆腐乳。故人体都可从青菜及豆制品中,吸收必要的营养。
  全省城乡群众,根据经济条件的许可,一般在节日及日常改善生活时,要增加肉食品,以及脂肪等产生热能较多的食品。淮北一带,多吃牛羊肉,皖西、皖中、皖南一带,农村民间多养猪,春节时必杀年猪,猪肉多自留腌腊。
  民间炒菜,一般用素油。淮北为麻油、豆油、花生油,皖中、皖南、皖西为菜油,山区为茶油。做汤菜时,往往还要加上猪油。老年人生病时,需要喝“油汤”,也多用猪油做汤。但产妇及某些病人需素食的,则忌用猪油,改用茶油、麻油,其中淮北的小磨麻油尤佳。
  民间改善伙食,常用肉食为主菜,猪(羊)肉以外,其中高档食品,城乡各有不同。中小城市以海参、鱿鱼、鱼翅、虾米等海鲜为贵,农村集镇,偏重将本地农副产品精加工成细菜,而列入荤菜的行列,颇有特色。在皖中、皖西一带的丸子(有的地方称“圆子”)有多种:如山芋粉丸子,用山芋所磨的粉制成,馅为芝麻粉加糖及桂花,皮薄发亮,香甜可口;珍珠丸,皮薄肉馅,外包以糯米,外形闪闪发亮,口感也好;荠菜丸子,将荠菜洗净加瘦肉剁碎做馅,用糯米粉做包皮,油炸而成,香酥适口。类似这样的菜,就地取材加工制成,既合本地群众的口味,又具有地方特色。可以称得上是地方群众独创的保健食品。
  人到老年,体质日衰,器官老化,饮食营养需要不同于青壮年。解放以前,一些城乡家庭,常注重为老者做点保健食品,如皖西、皖中一带,采用煨的方法,在灶里面用瓦罐煨肉、煨豆、煨肉饭,老人吃了,既有一定营养,又易消化。淮北一些地方,父母七十三岁的生日,女儿要送去一条鲤鱼祝寿,其意不仅是给老人滋补身体,而且含有吉祥的意味,预祝老人有强壮的体魄,有鲤鱼跳龙门的精神。解放以后,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老年人的保健食品增多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上供应老年人的保健食品更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民俗亦有变化。过去节日下辈给长者的保健食品,不外红糖、冰糖、猪肉、糕点之类,现在则根据经济条件改送麦乳精、人参蜂王浆、中华鳖精、水果等等新保健食品。
  儿童是人生的幼年时期,为了促进其茁壮成长,长期以来,长辈都及时准备必要的儿童保健食品。解放以前,安徽城乡婴儿时期的保健食品大都是喝母亲或奶妈的乳汁,如乳水缺乏,就代以米汤、米糊或稀饭。解放以后,城市郊区奶牛场的乳牛逐步增多,牛奶逐渐公开供应,80 年代中期起,牛奶已成为城市儿童的一般性保健食品。但农村绝大多数儿童,家庭限于经济条件,一般还是大人吃啥,小孩吃啥,不过改变了母亲用嘴对嘴喂食的不卫生习惯,而用小勺子喂食。部分家庭经济好的,也可以给缺奶的孩子补充奶糕、奶粉、饼干等营养食品。
  产妇在分娩期间,由于健康受到一定损害,需要一些保健食品来补充身体的营养,给婴儿发奶(多出乳汁)。皖西、皖中一带,婴儿刚生下的三天内(三朝),产妇不宜吃荤,只能吃红糖面条。以后一月内,以面食为主,可吃鸡汤面条,喝肉汤、猪肚汤。皖南、皖北等地产期内,多吃豆腐、鸡蛋及母鸡。如婴儿奶水不足,各地多用通心草清炖猪蹄,或清炖鲫鱼给产妇吃。有的地方,还把糯米酒酿作为产妇的食品。解放以前,全省城乡的中等之家,大都用这些食品作为产妇的保健食品,认为这些食品补血、发奶,有利于恢复产妇的健康和婴儿的发育。就是贫困的家庭,也要尽其所能地为产妇提供必要的保健食品。解放以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家采取了限制人口的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城乡家庭对产妇和婴儿的生活照顾,更加周到细心,市场上提供产妇的保健食品日益增多,极有利于妇婴保健事业的发展。
  关于民间的饮食保健,尚有下列各项内容:
  在饮食保健中,吃什么主食品又是人们首要关心的事。长期以来。安徽淮北一带,以面食为正宗,皖西、皖中、皖南等地,以米饭为正宗,以面食为珍品。家庭来了客人,多以下面条招待。各地对吃玉米、高粱、山芋、豆子等杂粮,认为无足轻重,认识不足。近年以来,经过生活实践和科学分析,认识到杂粮营养丰富,将杂粮与米面配合吃 有益于人体健康,杂粮已引起重视,成为城乡群众共同的必要食品了。这是饮食民俗中对饮食营养观的一种变化。
  在饮食民俗中,还有一种变化,即是人们在吃米饭或面食方面,已由注重口感进而重视营养。如城乡群众由重视吃上熟米、细面,到同时重视吃糙米、粗面。
  吃饭要求适量,群众说:“少吃多有味,多吃坏肚皮。”特别在晚间,要少吃饭。群众说:“少吃一口,安睡一觉;少吃一碗,安稳一天,多吃一勺,半夜睡不着。”
  平时吃饭要把碗内吃光,不要剩。群众说:“碗底吃不光,好生口角疮”。其意在于避免浪费粮食,做到吃多少盛多少。
  吃饭时注意力要集中,忌说话,不要打呵欠。其意防止吃饭时出事故,把饭误入气管里。
  吃饭时,注意不掉饭于地,掉下的饭要随时拾起来吃下去。其意也在节约粮食,并含有尊敬土地爷的意味。
  饭后要注意的事情是:要活动一下,不要坐着不动。群众说:“饭后不动,定要生病”。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根据医学家的意见,饭后不宜多步行。另一方面饭后忌洗澡理发。饭后饮一杯茶,有助消化。
  饮酒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少喝酒,特别不要酗酒。群众说:“酒多伤身,气大伤人”。不要喝空肚子酒,边喝酒,边吃菜,不易醉。群众又说:“不贪意外财,不饮过量酒”。意外财为不义之财,贪必伤人品,好酒者多贪杯,过量必伤身。
  晚间不宜多饮茶,尤忌过浓的茶及隔夜茶。群众说:“隔夜茶,毒如蛇”。
  某些野菜,味道芳香,富有营养,颇为城乡群众喜爱,甚至成为席上珍品。如皖西潜山一带,春节吃年饭时,在美酒佳肴中必备一样野菜,即马齿苋。当地称为“安乐菜”,含有“合家安乐”的吉祥之意。农历春三月间,田间地头,野菜生长茂盛,为各地城乡群众最喜吃的野菜有荠菜、马兰头、水菊等多种。其中荠菜可做丸子,可炒吃,马兰头可以炒吃,水菊可做糯米粑吃,是农历三月三的节令食品,皖西民间谓之“巴魂粑”。皖南山区山地长有蕨菜,其根茎可炒吃,也可以在开水里稍煮一下晒干,做成干菜。
  淮北各地,群众食生葱、生蒜,习以为常;农村群众也喝冷水(井水)。皖西、皖中、皖南一带,群众忌吃生冷食物和喝冷水,到冬天吃火锅时,常把洗净的菠菜放入锅中,随烫随吃。到盛夏时,全省城镇居民都喜食凉拌菜,即用麻油凉拌豆腐、豆腐干子及豆芽菜、木耳、香菜等。
  饮食要有常规,一日三餐不可少,少了不好,多了也不好;但有些城乡,招待客人不仅劝酒也要劝饭。皖西一带,新亲家上门时,往往趁其不注意时,从背后“扣”上一碗饭。吃饭要快慢有度,不能狼吞虎咽,中老年人尤其要细嚼慢咽,一不小心,一团饭也可哽住喉咙。
  二、土方治疗
  土方治疗是保健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以前,在安徽民间普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广大农村、集镇的群众生病时,只有极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可以延医治疗。民间流传两句话,“有钱就把病来瞧,无钱就把命来熬”!而当时有钱的少,无钱的多,大多数人生病只能在不花钱或少花钱的条件下,寻求土医土方,自采自治。土医土方来自民间,为民间所创造,又为民间服务,虽然土方中夹杂了非科学以致迷信的成份(应该指出,这种土方对人体有害无益,或无益无害,需加以鉴别),但不少的部分是经过城乡群众祖祖辈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继承得来的,对贫苦群众的医疗保健,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是不能因其“土”而加以完全否定的。
  防暑、去寒,饮生姜茶:在皖西、皖中等地农村,农忙季节和炎夏天气,在茶壶里要放入生姜片泡喝,因姜有防暑、去寒、发汗、开窍的作用,防治感冒也不失为一种常用的良方。
  熏烟净化环境:皖西、皖中、皖南一带,儿童出麻疹或天花时,须及时种牛痘苗或打卡介苗,以预防出毒,此时要用熏烟的方法,净化环境,消除瘴气。熏烟的方法是用火炉焚烧枫球、大枣、苍术等,发出芳香的气味,病者闻之,有利于醒脑、止呕吐、安神。伤风、感冒、伤寒、霍乱及产妇受风等症,也可以用熏烟做为辅助的疗方,并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割治小儿疳积:皖中一带,小儿患疳积时,民间采用“割治”方法,即将小儿两手(男左女右)内侧,系大拇指与食指成垂直的大拇指根部,用手术刀切开半寸左右的小口,将皮肉内成米粒状物挤出,然后用干净的纱布包扎好。患儿忌食鱼腥、辛辣,约十天左右痊愈。如小儿口臭、低烧,用芦苇根半斤,洗净、切碎,熬水服下,一次即可收到效果。
  疔疮及无名肿毒:皖中一带,对此症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处方有:“子午虫”(即苍耳草虫)用麻油浸泡敷疔疮患处,约对时(24 小时),即可止痛消肿。无名肿毒初起时,可用“见肿消”(即“五爪金龙”草)草的根或全草,掺白糖,捣烂敷患处,日换一次,三、五日内可消炎。用“子午虫”敷疗,亦有效。
  蛇咬伤:先用淘米水或盐开水冲洗伤口,再用线带扎紧伤口上部,同时用“七叶一枝花”(“独脚莲”)、“半边莲”等全草,掺少许白糖,捣烂敷患处,即可渐愈。
  胯阴(大胯发炎):初起时,可用“见肿消”草或“茨菇”掺白糖捣烂敷患处。
  搭背(肩后,手可摸着的部位起肿毒):可用“子午虫”草或红辣椒(剪开去籽)贴患处。
  鹅口疮:将活鹅倒吊,取其口液搽患处,或用来漱口。
  火眼:用开水泡茶叶,待出汁后,捞起包入纱布,睡前敷两眼上。或用艾烧水热熏,反复多次。
  白翳(眼病):采“翳子草”煮开水当茶喝。
  麻诊:初期,疹出不畅,或已出而复隐,用鲜芦根一两五钱,水煎服(分二至三次)。或用鲜芫荽(香菜)一两,水煎服(分三至四次)。以上均一日一剂。
  水痘:用金银花、蒲公英、土茯苓各三钱,水煎两次,分三至四次服。用于水痘红赤、发热、病毒较重者。如水痘溃烂,可用土大黄(牛舌头草根)鲜根适量,捣烂取汁,涂搽溃烂处一日三至四次。也可用黄豆半斤,在温水中浸泡半天,捣成泥状,敷患处,外用纱布包扎,每日换一次。
  白喉:鲜土牛藤根适量,洗净捣烂取汁,加等量温开水和匀,每次服半食匙,慢咽服,一日多次。或用药棉蘸汁深拭喉头白膜处。
  百日咳:以鸡胆用温开水加少量白糖,日服一次,周岁以内儿童每次取二至三滴,开水冲服。根据小儿年龄,用量可酌情增加。
  流行性腮腺炎(蛤蟆气):用古井底泥、阴沟底泥、陈鸭蛋泥敷患处,日换一至两次。或用鲜马齿苋,鲜蒲公英等任何一种(适量),加少许食盐、捣烂敷患处,日换一至两次。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生大蒜头数个,每次嚼服一个,服后用淡盐开水嗽口,连服六至十天。
  流行性乙型脑炎:用鲜荷叶冬瓜皮各一两、甘菊花一钱五分、六一散六钱,水煎代茶饮服。
  细菌性痢疾:用鲜马齿苋一把,或适量的干马齿苋,煎水后,加少量红糖当茶喝,日服三至四次。
  腹泻:用鲜铁苋菜(又名海蚌含珠)全草一把(干的适量),煎水日服三次。此方亦适用于吐血、便血(煎水服),创伤出血(将全草洗净捣烂敷患处)和跌打损伤瘀滞作痛(外敷)。
  疟疾:发病前一小时用蒜头一瓣捣烂,再切一片薄生姜片,先把姜片放于手腕脉息处,将蒜泥放姜片上,用布包扎好。或在发病前一小时,用野菊花叶揉搓塞鼻孔,疗效相同。对久疟不愈者,用马鞭草全草一两(干草减半),水煎,于发病前两小时服下,一天一剂。
  狂犬病:先用淘米水冲洗伤口,取斑蝥(去头、足、翅)七只,糯米一撮,鸡蛋三个,将斑蝥、糯米同炒,至米黄色时,去掉斑蝥,将鸡蛋打一小孔,装入糯米、拌匀,蒸熟或烤熟,空腹服下,至大便见红粪水,小便清长为止。
  咳嗽:取鸡蛋一只,破壳入碗(不搅),加入白糖及麻油蒸熟,晚上睡前食,连食一至两次。
  吐血:鲜大蓟根或地榆根各一两,煨水喝,日服一至二次。此方适用于尿血及大便带血。
  肺结核:白毛夏枯草(筋骨草)二两,水煎二次服,日服一剂。该方兼治肺脓肿。
  胃病:鲜青木香根一两,水煎服,日服三剂。
  高血压:鲜芹菜根一斤,熬水当茶饮,直至降压为止。
  冻疮:用紫茄根、茎,以及冬瓜皮等植物的有关部分等量煎汤,温浸患处;或用马勃研细末,棉子油调匀,涂敷患处。
  月经过多:豆腐半斤,好陈醋四两,一同煮熟,饭前吃。经期每天一次,连吃三天。或荠菜五钱,经期水煎,早、晚服。又益母草茎叶加地锦草等量,水煎,空腹服下,可治妇女血崩。如加红糖一汤匙调和服,还可治产后血滞腹痛。
  小便不通:益母草二两,水煎服(如肝硬化腹水者,加菌陈一两,同煎服)。或用蝼蛄(土狗子)一只,瓦焙研末,取末少许开水带服。
  创伤出血:马勃、旱墨莲(揉搓出汁)、地锦(捣烂)、茅草花,任取一种敷伤口。
  跌打损伤:三七草根,捣烂敷肿痛处。
  烧、烫伤:煮熟鸡蛋取黄,加少许麻、菜油,同放入铁勺内火炙成蛋黄油,用干净毛笔醮搽伤处。或用陈石灰两食匙,麻油适量。用冷开水一大碗,加陈石灰搅拌,待溶化沉淀,取清水加少许麻油,调和成糊状,搽创面。也可以用生鸡蛋清(蛋白),加麻油少许,涂伤处。
  毒虫咬伤:用浓碱、肥皂水涂洗伤口,如蜈蚣咬,可用公鸡口涎搽伤处。黄蜂蜇伤,毛虫(俗称“痒死辣子”)拉痛,  先用肥皂水洗,然后用人奶搽痛处。
  产后缺乳:鲜大鲫鱼沌汤,连汤带鱼吃下。
  阴痒:用大蒜头一瓣,切去一端,擦痒处。或用桃树叶五两,煎水,先熏后坐浴,每天一次。
  白带:木耳适量,洗净煮熟,酌加白糖,一天一剂,服三至五天。也可用白木槿花、白扁、豆花、白鸡冠花各三钱,水煎分二次服,一天一剂。
  脐风:鲜土膝根五钱,加烧酒捣烂敷脐部,用净布包扎。或用土鳖虫(洗净,去头、足)两个,捣烂,敷脐包好。
  中耳炎(害耳底):虎耳草(金丝荷叶)二两,用冷开水洗净,捣烂取汁滴耳,每天三至四次。
  鼻衄(淌鼻血):鲜韭菜一把,洗净捣烂取汁,炖热每次一小杯,分次滴入鼻孔,每次一、二滴。或用鲜茅根、藕节炖水喝。
  湿疹:鲜马齿苋一把,洗净,水煎十五分钟,待冷后洗患处。
  牙疳(牙龈溃烂):经霜刺苋菜一棵,放入加盖的瓦罐内,以盐水黄泥密封罐口,置入木炭火中,烧至罐红为止,取出刺苋菜灰,研成细末,取少许搽患处。
  头癣(癞痢头):土大黄(牛舌草)根,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晚敷,白天去),七日为一疗程。
  三、其他保健民俗
  在保健民俗中,服装在保健中也占了重要的地位。在“衣食住行”的四大人生生活要素当中,衣居其首。安徽地区城乡群众常以“衣食饱暖”这句话,来衡量自己和对方的生活改善情况。安徽地区城乡群众的穿衣保健民俗,大致包括以下各方面:
  全省城乡群众日常都重视穿衣,这既是保护身体健康的需要,又含有礼貌的作用。但农村的男劳动力在盛夏季节,在田间地头劳动时,为了图凉快,往往打赤膊,上身不穿衣,也有人在肩膀上围一条大布手巾,带遮太阳光,带揩汗。下身多穿短裤。到晚间乘凉时,男人及男孩多打赤膊。城镇居民中的男性也多打赤膊,但文化层次较高的男性青年,多穿背心或汗衫。在白天,无论天气如何炎热,女性群众都得穿上衣。
  盛夏季节,晚间入睡后,男女老小,一般都要穿上衣及短裤,小孩在短裤之外,还要系上围兜(又名“兜兜”),避免腹部受凉。有的男性老年患有肠胃病者,也要在上下衣裤之内,系上一条长围兜。
  隆冬季节,患有肠胃病的中老年男女,一般在内衣下面围上一条棉制或皮毛制的护胸。老年人冬季双膝受寒者,常在膝头系上护膝。
  端午节时,周岁左右的男孩多系上季节性的红围兜,上面印制有八卦、五毒等图案及“长命富贵”四字,系僧尼所赠,“以毒攻毒”,据说可以避邪。
  小男孩生下百日或周岁时,家中长辈要为他做“百日”或“周岁”,要向亲友邻居化募百家碎布片,给小孩拚凑制成一件五颜六色的百衲衣,据说穿了这种吉祥服装,就能得到百家的家神庇佑,小孩就可以“长命百岁”。
  老年男性上了耄耋之年时,家中晚辈要给他穿上大红袍子和戴上大红拖帽,这是祝贺老人长生不老的保暖服装。
  小孩满了周岁,不能走路,在母亲怀抱期间,到了冬季,在下身,专门为他(她)缝制一种“抱裙”,避免受寒。与此同时,小孩头上还要戴上暖帽。
  成年人的服装,外衣偏重长大、宽松,内衣(如紧身袄等)要求紧凑适体,前者显得大方、气派,后者有利于保暖。当然,女性青年的服装形式变化较多,城市、农村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来说,量体载衣,衣服的长短大小,都要求适合身材,比如女性的的旗袍就是这样。但解放后城市女性的服装,似乎打破了这种格式,有的女性服饰偏大,也有的偏小,着重外型的追求,保健放在次要的地位。
  服装的色彩也与保健有关,在秋冬季节,无论城乡男女老少,服装偏重深色,进入夏季,大都偏重浅色,尤其是白色。这是由于深色服装易于吸收热能,有利保暖;而浅色服装散发热能较快,有利凉爽。
  小毛孩生下以后,半岁以内,都穿的是毛边内衣,这是怕滚边衣服的边摩擦伤了婴儿的皮肤。
  母亲为女儿制做嫁衣。就是家庭最穷困的娘家,也得做一件棉袄,俗话说:“娘家棉,万万年”!这不仅由于棉袄是御寒的重要服装,也含有思亲的意味。
  婴儿剃胎毛时,要在头脑中部留一块“髓面发”,以保护婴儿的脑髓。
  在沿江、河、湖一带,过端午节有龙舟竞渡的习俗,传说是为的纪念伟大的历史名人屈原,实际上是有助于保健的民间体育民俗。
  在临近名山的城镇,到重阳节有登山活动,这个节令民俗据说起源于汉代桓景九月九日登山避灾的事,实际上也是有利保健的民俗活动。
  民间游戏中的一些活动如老虎捕羊等,对儿童身心的活跃,健康的促进,有一定的作用,也属于保健民俗的性质。
  此外,也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带有保健的意味。如:
  在风口上,不宜大小便, 这不仅有失雅观,有碍公共卫生,而且腹部或臀部易受风寒有害健康。
  群众谚语说:“热三冻九”,就是农历三月间,炎热的夏季没有到来,不要急于脱衣服农历九月间,冷冻天气还没有到来,不要急于加衣服。
  小便时,要咬紧牙关,以免便后牙齿打冷战,有助于保护牙齿。
  大便后,不要用旧新闻纸代替卫生纸,为的是“敬惜字纸”,以免玷污“圣人”,实际上对肛门的卫生有作用。
  全省城乡群众,无论男女老小,一般都有洗身体的卫生习俗:夏天大都每天晚上洗澡,其余三季,男性都要洗脚(也有部分男性兼洗外阴),女性大都要洗外阴。在缺水的干旱地区,以及缺柴火的地区,有一些家庭往往不易做到,大多数人家常常是共水洗脚(外阴),为的是节省用水,而洗脚水也要加以贮存,做为浇菜地的肥料。淮北地区还有洗汗澡的,用火烘出汗,然后擦干即换干净衣服。
  在保健民俗中,城乡群众力求在处事做人中,保持心理平衡,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心理保健在身体保健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群众在这方面一向存在一种主导的思想倾向,即是“乐天安命”。他们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决定的,所谓“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命中只有八合米,走平天下不满升”等等谚语,都是他们企图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克服困境的一种设想。在大中城市的群众当中,也常常相信“运命”、“运气”或“运道”,人们称之为“机遇”,实际上是把偶然性的征候视为必然发生的物事。农村群众限于视野对此尤为相信。此种心态,体现了城乡许多群众安于现状的精神状态,但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使群众得到相对的心理平衡,有利于群众的心理保健。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