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义门泣杖祠——东汉孝子韩伯俞故里

义门泣杖祠——东汉孝子韩伯俞故里

关键词:名胜古迹,义门,泣杖祠,韩伯俞故里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来源:中国亳州网 作者:石芳霞  

涡阳县义门镇,是座古老的集镇。历史悠久,人才荟萃。远在春秋战国时代,义门为楚国要塞,隶属城父,楚灵王曾戍边至此。唐时建县制名为真源县,大将郭子仪曾在此驻军布防。《义门区志》记载:“历史上义门集是汉代韩伯俞的故里,古有伯愈村,详址在集西半里许之南窑村东。村有泣杖祠,为表彰大孝子韩伯俞而建。”韩伯俞,亦写作“ 韩伯瑜 ”,东汉梁国人,侍母甚孝,以孝闻名天下。



  相传,韩伯瑜幼年丧父,其母教子甚严。童年时聪慧贪玩,常触怒母亲,不听母亲教诲时,其母便用拐杖狠狠打他。每次挨打时,任母亲责打消气,从不跪地求饶哭泣。中年伯瑜,不慎染上赌博恶习,母亲找到赌场,不管三七二十一,当着众人面举杖便打,伯瑜立即跪地接受母亲教训,待母亲气消后,随母亲回家。

  母亲年迈后,他又瞒着去赌博。母亲知道后,立即拄着拐杖找来,伯瑜见状,急忙离开赌场,母亲追回家狠打了他。他一反往常,悲痛啼哭。母亲问:“这次打你,你为什么啼哭?”他说,过去母亲打儿很疼,现在拐杖打在儿身上不觉得疼了,说明母亲已年老体衰,力气不足,体力不行了,故痛哭。母亲停下手中的拐杖,眼含热泪,感动地说:“儿啊,你是个大孝子,可赌博我一定要管,我百年之后,要把我的衣物留给你妻子,就让你的妻子顶上我的头包,穿上我的褂子,拿着我的拐杖来管你!”

  伯瑜母亲是个老寿星,在伯瑜年近七十岁时,老人尚未谢世。孝子伯瑜为讨母亲欢喜,穿上彩衣,手持童鼓,像孩子般滚地欢舞。母亲下世后,伯瑜在别人的怂恿下,去到离村不远的涡河桥下赌博。妻子想起婆母的嘱咐,便拿着婆母衣物,执杖前往。伯瑜一见母亲衣物,双膝跪下,任妻子责打,发誓永不赌博。此事,正好被船上的钦差看到,泊船问详情很感动。特将此事禀告朝廷,皇帝感其孝,遂册封孝廉,派到江南任知县。到任不久,大病而故。朝廷为表彰他一世孝敬,从国库拨白银三千两,在义门集建孝子祠,名叫“泣杖祠”,以教后人。

  关于泣杖祠,《亳州志》上说:“伯俞村在州东南七十里,明亳州知州张翊(音廷)为立泣杖祠。”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蒋应奎《重修孝子韩伯俞祠记》碑文里有“伯俞村去亳州城东七十里。伯俞故汉梁人,姓韩氏,以孝闻村。有伯俞祠,南面涡水,北枕平原,西环周道,东接义门。”该祠明弘治六年(公元l493年)创建,后重修一次。嘉靖三十七年(公元l558年),知州张公认为:“年代久了,栋宇倾颓,不避风雨,笃意更新”。更新后的泣杖祠,从蒋氏碑文中知道,祠有“前殿两楹,祀伯俞像;后殿两楹,祀伯俞母像。厢房六间,藏祭器。地六亩,供祭祀用。”《涡阳县旧志》中写道:“韩伯愈,县之伯愈村人,侍亲至孝。村属古梁地,不知废自何年。”又说:义门古城过去有九门,其东南隅一门,当地人叫小南门,有石质匾额曰“伯俞故里”。

  清末以来,祠经风剥雨蚀,逐渐颓败。咸丰年间,后殿和两廓前后倒塌,仅有的前殿和山门,也都瓦落脊脱,上漏下湿,全无当年盛况。一九一六年,义门商人曾省三、祝寿康等见此衰败景况,慨然有感,邀集读书界诸人,自动出钱,将尚存的前殿和山门加以修茸,并在殿内勒碑刻石,作为纪念。其规模如下:山门一间,大殿三间,中塑伯俞像,殿前左右设祠台,每年祭祝孝子时放置猪羊的地方。院中有柏树八棵,中间铺着通路一条,道路两旁对称各树一碑,碑下压着大石龟。南临涡水,北靠平原,西接南窑,东接龙兴大寺。祠貌巍峨,风景秀丽。竣工后剩石一方,曾省三题诗一首,刻于石上,嵌在东壁。诗曰:“真源酉头孝堪思,庙宇巍峨泣杖祠;血食常昭流不尽,人生至此是男儿”。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党除塑像,设党部于祠堂。一九三八年,被日寇炸毁。今祠不存,遗址尚在。

  伯瑜之母教子,动辄以杖,固属不当。或有夸大之处,以烘托伯俞之孝。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在《说苑?建本》中,也记载了这一故事:“ 伯俞 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甞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甞痛,今母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 三国魏曹植《鞞舞歌·灵芝篇》:“ 伯瑜年七十,采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 隋朝时,滏阳人焦通性酗酒,酒醉后常对父母无礼。其弟到官府去控告他。刺史梁彦光,先不办其罪,另他去看孔庙内的《伯俞泣杖图》,使焦通大受感动,既悲且愧,若无自容。此后改错纠正,对父母多方孝敬。宋朝节士林子真,曾有赞韩伯俞和咏焦通的五言诗,诗曰:“母力今衰矣,悲涕得杖轻,风流在绘象,犹足感焦生。”

  时光如梭,岁月有痕。至今在韩伯俞故里义门镇,人们依然秉承他孝敬母亲的美德。义门镇,是回族人民聚集的地方。由于他们喜食熏制牛肉,经过长期的时间,摸索出一套熏制牛肉的方法。据说这种牛肉的做法与韩伯俞有关。也称“伯俞孝母肉”。传说伯俞为孝敬其母,每次外出归来,都要买来两只烧饼,中间夹一块牛肉,让其母品尝。久之,义门一带的百姓便仿效韩伯俞的做法:凡闺女走娘家,儿子外出归来,便买上一沓烧饼,外加一块熟牛肉,作为孝敬父母之礼。

  据韩伯愈故里涡阳义门镇文化所所长李洪兵,介绍:镇政府领导高度注视文化建设,现在义门镇政府正在投入“伯愈文化体育公园”建设,并筹划在南窑村泣杖祠原址基础上将重建孝子祠。

  然古之尊老,实为我国优良传统。“孝”的基本含义,就是敬仰父母。这种观念,在中国早就出现,远在西周初期就被提出。到了战国时期,“孝”的论述就已系统化了,出现了儒家经典《孝经》。继后,又出现了以孝行为为内容的孝子故事和图像。宋元时期形成“二十四孝图”,就是这类故事的代表读物。韩伯俞之孝母的故事,也列其中,广为传诵。作为父母,呕心沥血把儿女拉扯成人,实属不易。在日益腾飞市场经济大潮巨浪腾空的中华民族的今天,我们应该本着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精神,重塑“二十四孝图”以及类似韩伯俞之孝母的故事。

  另考:伯俞是梁国人,梁地多引以为重。过去义门、毫州、开封都属于梁国,所以这几个地方都有伯俞泣杖祠。明朝嘉靖(公元l522一一l566年)时,《河南通志》上说, 开封也有个伯俞村。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