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哪些成语典故来自安徽

哪些成语典故来自安徽

关键词:成语典故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涡阳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ahbw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63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策划人语

从远至先秦时期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宋朝文学大家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其间数千年,在江淮大地上,留下了一连串的成语典故,有些成语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为一种无形的地方文化资产,我们不得不坦承对此的保护工作还远远不够。尤其是这些成语典故的发生地,有些保存得还很完好,而有些已经沧海桑田甚至连遗迹都无可找寻了,这其中的变迁,无疑是地方文化的一种遗憾的残缺。

纪念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寻根。本期推出的这组《“安徽籍”成语典故》正是想通过挖掘出这些带有安徽文化烙印的成语,陪同读者一道去感受安徽文化的博大和渊源,当然我们也希望读者有机会能够亲临这些成语典故的发生地,在静谧中与历史对话,或许你还有超越这些文字之外的收获。

雷池一步:已经沧海桑田

上世纪80年代,在一次全国人大代表会上,胡耀邦同志参加安徽代表团讨论时问:“你们安徽有个古雷池,现在怎么样?我倒想去越一越。”望江县委得悉这一讯息后,决定修建一座仿古式的建筑,命名为雷池宾馆,准备迎接胡耀邦同志的到来。从此,寂寞千百年的古雷池便充满了特有的魅力,唤醒了人们的记忆。

笔者在还没有到雷池之前,就听望江县地志办的一位同志说,“真正意义上的雷池已经没有了,现在倒有一个被老百姓称为新雷池的地方。”即便是如他所说“没有了”,笔者还是决定要去走访一下。

关于雷池的来历有关记载说,雷池,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望江县雷池乡境内,是由雷水汇积而成。雷水源出湖北省黄梅县境,经宿松入泊湖,串湖后流至望江县城东南十五里处积而为池,故曰雷池。又因居九江至南京的长江水道要冲,扼黄梅、宿松、太湖内河航运之咽喉,形势险要,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但让后人能真正记住雷池的并不是因为这些,而是因了那句流传千百年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安徽和县)镇将苏峻叛乱,举兵进犯建康(南京),江州刺史温峤欲领兵东下,中书令庾亮恐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雷池因此便名著史册,“不越雷池一步”也成为后人熟悉的一个成语。

从望江县城坐车约40分钟便到古雷池了,眼下的雷池是一抹坦荡空旷平川,上面三三两两的住着几户居民,丝毫没有了史书中对其描述的磅礴之气,笔者很难想象就在三百多年前,这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是烟波浩渺的泽国水乡,曾是兵家千帆百舳交相角逐的战场。

那么雷池到底在哪?陪同采访的地志办同志告诉笔者,明朝时期雷池港由于被泥沙淤堵,雷水改道由华阳入江,从此古雷池便由水乡变滩涂,“我们现在站立的脚下,就是名副其实的雷池故址。”

笔者似乎有一种失落感,很怅然,曾经的雷池难道就是现在这样吗?走上旁边的一个桥头极目巡视,总想找一个带有雷池印记的标志物,可怎么也找不准,展现在眼前的只是一抹空旷。桥下是一条一眼望不到边的长渠,当地人说这条水渠是1959年围垦这片湖沼地时开凿的排灌渠,雷池一步故址早已被泥沙淤埋,“这是古雷池留下的唯一的一泓清水。”

与古雷池相对应的是新雷池。在坊间,老百姓们习惯于把与古雷池毗邻的武昌湖称作新雷池,因为武昌湖本属古雷水系,是雷池遗迹的一部分。

古雷池已经沧海桑田。如今被当地人称为的“新雷池”,其面积达13万亩,1996年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区,其间栖息着国家重点保护的白鹤、白头鹤、白枕鹤3种鸟类,还有国际濒危物种东方白鹤。

目前,新老雷池的开发都已纳入当地旅游部门的发展规划中,雷池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都将成为雷池旅游开发的重点对象。虽然“雷池一步”故地早已沧海桑田,但聪明的望江人,已经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成语典故本身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文化价值。

洗耳恭听:缘于洗耳池的一个传说

记者赶到巢湖时,正值当地政府在对洗耳池进行大规模的截流清淤,以前围湖而建的户棚区现在已被拆得一片凌乱,正在施工的电锯发出尖细刺耳的声音,听上去浑身不舒服,湖水的颜色,已很难用语言来确切地描述了,有点黑,有点黄。

洗耳池坐落在巢湖的老城区,湖岸紧挨马路,旁边还有一座据说是明朝时期的尼姑庵,面对马路的墙体都用黄漆粉刷过,看上去非常显眼。

“现在截流清淤了还好一点,至少湖水不臭了,你如果是几个月前来采访根本不敢靠近湖岸。”住在洗耳池旁边的一位李大爷言及洗耳池的现状伤感之情难以掩饰,“洗耳恭听的出处就在这里,文化名池啊,十几年前还湖水碧清,但你看现在,污水横流,每到夏天路过的行人都掩鼻而过,遇到雨天湖水散发出来的味道闻后让人整天都没食欲。”

这就是记者对洗耳池的最初印象。就是这样一个湖,流传下了一个让后人耳熟能详的成语:洗耳恭听。

许是为了治理洗耳湖的污染,抑或是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今年巢湖市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上,终于有人呼吁:开发保护洗耳池。

关于洗耳恭听的准确出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有人说在河南嵩山,也有人说在安徽巢湖,两个地方都有关于此传说的版本。安徽版的传说在《巢县志》中有所记载:5000年前,在尧当政时有一位叫许由的人,此人贤能非常有旷世之才却很清高,当尧将帝位禅让于他时,他终日避之不见。一日在水池边遇见饮牛的巢父,就将此事诉与之听,巢父批评他“浮游于世,贪求圣名”,既然不想做官就应该躲进山林,这样到处躲避只是为了贪求自己的好名声罢了。许由听后自惭不已,立即用池中清水洗耳、拭双目,表示愿听从巢父忠告。

故事流传下来后,人们为颂扬许由知错就改的美德,遂将那个池子取名为“洗耳池”,水池旁边的那条小巷叫做牵牛巷。成语“洗耳恭听”的典故也由此产生。

河南的传说与此大同小异,在著名的嵩山古代八景中,就有类似牵牛巷、洗耳池之类遗存。传说终归是传说,但两处都拿不出确切的史料记载。记者在巢湖市景区办采访中了解到,巢湖市在建此公园之前,为了摸清洗耳恭听的“户口”问题,专门为此召开了一个专家研讨会,得出的结论似乎有点滑稽,“洗耳恭听出自巢湖,虽没有确切的史料能够佐证,但也没有史料能够推翻。”也就是说,洗耳恭听到底出自何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专家论证会开过之后,我们其实就已经放弃了对‘洗耳恭听’这个成语的追根探源。”巢湖市规划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现在对外宣称‘洗耳恭听’就是出自洗耳池,在史料方面又拿不出确切的证据,万一某一天有人在史料中查找到了有关‘洗耳恭听’这个成语典故出处,那岂不是闹文化笑话。”

虽然“户口”不一定在巢湖,但巢湖人对于洗耳池的历史传说可谓是家喻户晓,和他们攀谈时,他们反复告诉记者,“这个湖很有历史,“洗耳恭听”的成语就是从这来的,政府不久就要在这里建一座公园。”对于现在洗耳池的具体规划,正如坊间所言,“建成一个开放式的水景公园”。

“公园历时3年建成,总投资将达到1.5亿元,这将成为巢湖市最大的一个主题公园。”在巢湖市规划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园建成后,还在其旁边竖立“许由洗耳”和“巢父牵牛”等历史雕塑,这将成为巢湖对外宣传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关于洗耳恭听的“户口”归属问题,文化界还时有争论,但河南已经把此纳入到自己的旅游景点中,且效益初现,这对安徽有关旅游景点的开发无疑是个很好的借鉴。

百步穿杨

发生地:安徽临泉县杨桥乡


出典:《战国策 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养由基是春秋时楚国(今属地安徽省临泉县杨桥乡)名将,我国古代著名的神射手。

当时,还有一个善射箭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红心。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去。箭镞全都正中叶心。这就是古代“百步穿杨”或“百发百中”成语典故的由来。

一叶知秋

发生地:安徽淮南

出典: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现意指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