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涡阳北平城遗址:红土地封存的城池

涡阳北平城遗址:红土地封存的城池

关键词:北平城遗址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涡阳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ahbw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86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北平城遗址位于涡阳县曹市镇北6华里,是汉朝“山桑城”故址,《水经注》、刘志存《涡阳县志》等均有记载。又因该城址土呈红色,当地人称“红城子”。2004年10月28日,该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沃野下沉睡山桑城

涡阳县曹市镇集北,是一条笔直的乡村柏油路,沿路附近随处可见成片的庄稼地,其中一片地势较高的田地里,枝叶枯黄的豆秧上结满豆荚。庄稼地的四周围着一圈土路,形成一个基本封闭的四边形,一排排挂着玉米的绿色玉米秸秆交错其间。裸露的土壤是红色的,传说中光武帝刘秀燃起的那场大火穿越千年,仿佛还残留着昔日的温度。

“白露”一过,天气渐凉。一阵秋风过后,无数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干上滑落,轻轻地躺在红色的土壤上,叶面上晶莹的露珠慢慢渗入土壤,滋润着地面下被历史封存的城池。据考证,这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山桑城”故址。

城土被大火烧红

东汉末年,文武过人的文钦被封山桑侯于此,所居之处俗称北平城。《水经注》说:“北淝水东南流山桑邑南,俗谓之北平城。”《寰宇记》载:“北平城在临涣县西南四十五里。”
当地的老百姓大都不称这片田地叫“北平城”,他们有自己的叫法,他们一般称“红栗城”、“红城子”。

相传,汉朝“山桑城”故址,夯土城墙,有东西二门。该城始建于春秋,时名垂惠聚。东汉建武四年(28年),王莽部将苏茂、周建被刘秀军打败,逃至垂惠聚。次年,刘秀率军攻打垂惠聚,但久攻不下。围困月余后,刘秀决定用火烧城,大火之下,敌军尽被歼灭,垂惠聚城土皆被烧为红色,后人遂称其为“红城子”。

刘志存编撰的《涡阳县志》中记载:“汉朝沛郡共管三十六县,内有栗城。”因城址处土为红色,俗称“红栗城”,又呼为“红城子”。

现在,这里到处都是人们辛勤耕种的庄稼,悲壮的历史已经被深深掩埋,掩埋在土中的脚印已经无法数出曾经出入的人们。只有墙外那条宽约3米的护城河,仿佛在美丽的原野上诉说着曾经的血腥。

在安徽并不多见

站在微微隆起的一段城墙遗址上环视四周,可以清晰看出呈方形轮廓的整个城池,在这一片被高出地面的土城墙围起的田野里,所有的故事都被封在其中,秋风中那哗哗的枝叶响声,似乎在祈祷某一天重显辉煌的时光。

据涡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张红介绍,北平城城郭长650米,宽626米,面积406900平方米。城郭的四角建有戍楼,东西留有大门。

现在,曾经最为辉煌,残高1.7米,上宽7米,下宽19米余的西城墙已经被整平为路面。其余三面城墙都成为孕育种子的农田。

内城地势较高,俗名“小城墙”。北面城墙残高1.5米余,一地势较高处,被当地群众称为“金銮殿”。

以前,有时暴雨后,当地群众可以在城郭颓垣处捡到古楚国蚁鼻钱币,并曾出土汉砖、瓦片,也发现过汉代古井。当地的文物普查人员也曾在该处捡到菱形花纹砖及绳纹、玄纹陶片。文物专家称,如此清晰可辨的城郭在安徽并不多见。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